早上上班堵,晚上下班堵,如果赶上好天气的周末和节假日,几乎一整天都是交通高峰期,出趟门不预留出堵车时间来的一般就会耽误事。五一节假日也是如此,那么古代会出现这种情况吗?常规来讲,古代的城市里没有那么多车,也没有那么多马,还会发生拥堵吗?当然会,尤其在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的宋代,人口大量聚集,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的事情也有,今天我们烦恼的,古人也烦恼。
古人“夜禁”晚上尽量别出门!
《后宫·甄嬛传》中,古人禁止夜行,禁止一般老百姓骑马,因此能这样夜晚骑马吹笛子,一定不是一般人。《刺客聂隐娘》中,古人出远门,要办理通行证,方能通过关卡。在古代,“夜行”一般是被禁止的。西周时期有专门负责这项管理工作的机构,来管理百姓夜晚出行,尽量让大家都待在家里睡觉。
但在农村,禁止夜行的制度就比较松弛,春秋战国时候的魏国,产业支柱是农业,大片大片的面积都是田园村舍,“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汉代有专门的武装人员负责查夜,看到有人影就上前喊,“谁?谁?谁?”再比如唐代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迄,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到了明代,夜禁来临前,先放三响炮,提醒还没回城的人抓紧回来。作为市民,要是不遵守规定,夜深了还出门走动,就要受杖罚,要是跟巡夜人员起冲突或者动起手来,则会面临绞刑的危险。虽然百姓遵守夜禁,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晚上会有什么特殊情况,比如突发疾病需要出门找医生。政府相关部门在城中设置了一些固定点,放着急事牌和腰铃。需要的百姓先去家附近的固定点领了这两样东西,再去办事,值班的工作人员听到腰铃响了,就会提前做好放行的准备。
现在有些路段禁止超速,古代也有哦!
清代律令明确规定,车马禁止驶入人多的地方,要是无缘无故地在闹市中驾车骑马,而且超速,若出了事故,严重者要被杖一百,然后流放三千里,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经济赔偿,至于马匹,要么直接给受害人,要么被官府没收。
有一些朝代,普通百姓几乎不可能违反禁止车马快速过闹市的规定,因为他们连骑马、乘车的资格都没有。汉代就是如此,汉高祖刘邦曾颁布法令,规定普通百姓和为奴者“不得衣丝乘车”,不能“乘骑马”。后来的一些朝代律令也有类似规定,比如禁止无官职的人员骑马出行,禁止非士族人员在都城百里之内乘车马。所以,对古代的老百姓来说,要出趟门并不容易,连速度快一点的交通工具都没有,只能骑驴、骑骡子,或者牛车,或者靠自己的两条腿。
古人要出远门先办通行证!
由于古代的通信技术、信息管理技术以及安保系统相对落后,出于保障国家、居民安全的需要,便严加控制人口的流动。今天我们出远门要拿着身份证买张火车票,那么,在古代,则要办理一份信息详实的通行证,方能通过一道道关卡,顺利到达。
周代的人们要是出城,或者从这个宗亲地界到那个宗亲地界,需要先向政府申请一个叫做“节”或者“授”的证件,要是什么都没有还想出城,被负责辖区安全的“比长”发现了就得关起来。在当时,这种通行证件也是有期限的,并非终身无限次使用,到期需要注销,需要时再申请办理。据学者的研究,唐代对这种通行证的内容和格式规定得比较细致,上面要有外出事由、目的地,沿途需要经过哪些关口,申请人以及随从的姓名、身份、年龄、籍贯,所携带物品的名称和数量等,一式两份,一份用来存档,一份供申请人使用。
这种出行方面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当时政府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为保护当地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了信息方面的便利。据说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时,就是重点推行了通行证件的相关政策,结果自己却在这方面栽了跟头。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后,商鞅被新君主身边的公子虔控告谋反后赶紧出逃,本想投宿旅馆,却因自己没有证件而被拒绝。不认识商鞅的旅馆工作人员认真地解释:“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就是说,商鞅规定过,前来投宿的人要是没有有效通行证件,旅馆是要被处罚的。
既然没有真证件,使用假证件行不行?当然不行!宋代的资料性书籍《太平御览》就记载过这样的例子:广平人赵礼要到洛阳治病,疏通关系,在他人的帮助下拿着假证件出行,但还是被发现了,最后被处以一年半的刑罚。看来,古今的交通烦恼,人人都感同身受啊!
想看更多好玩,有趣的事情欢迎勾搭小编:平行学社(px_xueshen)
(平行学社)边学边赚,人人都能学有所获的文学学习分享平台
也欢迎加小编个人:pxxs2013 我这里有各种福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