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阔脸就变”,这种人性表现,大概每个读者都有过切身体会吧?阔后变脸的人比比皆是,花样百出,阔后而颐指气使者有之,拉腔拿调者有之,盛气凌人者有之……善于揭民族伤疤的鲁迅先生曾经写文章对此批之骂之,但这并不是鲁迅先生最早发现的,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人早已有之。
最早的当然是陈胜了,大家耳熟能详,这个咱就不说了,连以严肃著称的太史公都把他杀发小的事堂而皇之地记载在《史记》里,看来是所言不虚。据说朱元璋也有过类似的事迹,正史上虽没有记载,但还是有不少故事,想必大家也都听过,简单温习一下。
朱元璋还是朱重八的时候,在给人家放牛时,有一次饿得难耐,就和几个伙伴偷人家的豆子吃 。他们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开始抢了,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朱元璋从地下抓豆子吃,不小心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最后用一把青菜,将红草根吞下。朱元璋当皇帝后,他儿时的穷伙伴来京求见。朱元璋很想见见旧在日的老朋友,让人传了进来。其中一位当年一块放牛的朋友,毫不修饰的将此事直接说出来,朱元璋气的满脸通红,七窍生烟,大声喊道:此人胡言乱语,攀附皇亲,拖出去砍了头!”另一人一看大事不好,马上大礼下拜,高呼万岁,接着深情款款地怀旧说:“想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时,打破罐头城,放走汤元帅,活捉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动听含蓄,心里很高兴,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心情很激动,立即重重封赏了这个老朋友。
故事就是故事,恐怕朱元璋没这么没度量,否则也成不了大事。人们编这个故事,只不过想说明,有些人阔了之后变脸,大多是为了显示一种威严,怕别人揭他的短。有的人倒不是怕揭短,而是觉得自己地位高了,志骄意满。大总统袁世凯就犯过这种错,反而被人弄了个大红脸。
袁世凯
张謇是晚清的状元,也是个大实业家,名望很高。袁世凯没当大官时,尊张謇为恩师,起初非常恭敬,来往书信必称“夫子大人函丈”。后来他得到慈禧太后垂青,升任山东巡抚,写给张謇的书信中,称呼即降格了,称为“季直先生阁下”。再后来他官居直隶总督后,势焰熏天,书信中的称呼竟再度降格,称为“季直我兄”。状元张謇生性高傲,见信不由得不生气,尊敬长辈,这是中国人讲求的基本礼节,你袁某一阔脸就变, 必须给你点教训张张记性。他寄书作答:“‘大人’尊称,不敢;‘先生’之称,不必;‘我兄’之称,不像。”句句含沙射影,绵里藏针。袁世凯捧读来信,且愧且惭,赶紧解释:平日书信由秘书代笔,自己疏忽失察,多有得罪,敬请海涵。此后,他称张謇为“夫子”如故,不敢再玩任何新花样。
还有一阔就贪图享受,看不起同甘共苦的身边人的。太平天国的洪天王就是这样,刚开始革命就大肆选妃,把自己的老婆忘到了九天云外。占武昌以后,又选了民间女子六十人。到南京以后,见到了漂亮的江南美女,他就开始嫌那些从广西跟来的姊妹们粗鲁肮脏了,听见有人说话声音大,他就写诗斥责:“娇娥美女娇声贵,因何似狗吠城边?”看见有人不会敷粉、洒香水,他就挖苦:“面突乌骚身腥臭,嘴饿臭化烧硫磺!”好像现在这样的人还很多哈?连俺家楼下卖肉的李屠夫都换了老婆了。
写下名句“谁知盘中餐,滴滴皆辛苦”的唐代诗人李绅,也是个“一阔脸就变”的人。李绅没中进士之前,那也是比较落魄,也比较悲天悯人的,看到农民的辛苦,写下著名的《悯农》诗。当官以后,随着他性情逐渐转变,生活也变得奢侈。史书记载他一顿饭要耗费几百甚至上千贯钱,尤其好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三百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完全不是“谁知盘中餐,滴滴皆辛苦”的作派了,从前自己写的《悯农》诗在此时已是对他自己的深刻讽刺。
谁塑的?有仇啊?
有“一阔脸就变”的人,还有别人一阔自己就变脸的人,人家的脸还没变呢,有些人的脸就先变了,为了跟着阔人沾点光,卑躬屈膝,奴颜媚骨。这也助长了阔人的嚣张气焰,脸就越变越快。
刚才说的李绅也遇见一个“别人一阔自己就变脸”的不争气的人。《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他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里串门,他们同宗同族,按辈份李元将是他的叔叔,那时李绅也常把“叔叔”挂在嘴边,嘴巴很甜。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因为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先降辈当弟弟,李绅不答应,再降辈当“侄子”,还不行,再降辈当“孙子”,李绅才勉强接首受。这个李元也真是不要脸的人,连祖宗的脸都丢尽了。
这几个是历史上的几个“一阔脸就变”的小故事,仅博诸君一笑。有道是:“人一阔脸就变,当年深情全不见。 背恩忘义小人脸,是谁自己对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