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台北故宫馆藏传世精品图文赏析(一)

元 景德镇窑 霁青单把杯、盘

杯:高3.5 cm,口径8.3 cm,底径3 cm,重67 g

盘:高1.2 cm,口径15.5 cm,重152 g

霁青釉为元代制瓷业的重要创新,釉色幽蓝静谧。杯盘表面金彩虽已脱落,但从隐约的笔胶痕仍可看出杯身内、外壁的几何与梅花纹,与盘面的双龙戏珠图案。单把杯造型受到中、西亚文化的影响,体积较小则或许与当时酒类浓度较高有关。因为元代朝廷曾数次下令禁止民间使用金彩瓷器,可见这组杯盘在当时应为特殊场合使用的器皿。

明 洪武 青花瓷缠枝牡丹纹大碗

高15.9 cm,口径41.3 cm,底径23 cm

本器呈直口,深弧壁,矮圈足。青花釉色灰暗,釉白灰青。内壁口沿饰缠枝灵芝,中间绘缠枝莲花,其下为回纹,碗心画折枝牡丹花。外壁口沿饰波涛纹,中间绘缠枝牡丹,其下为内缀宝相花之莲瓣,圈足饰回纹。洪武青花瓷器的器形与纹饰,因部分仍具有元朝风格,故可以看成是连接元、明青花转变的重要作品。

明 永乐 青花瓷花卉纹扁壶

高38.8 cm,口径5.4 cm,背径34.4 cm,带座高45.5 cm,宽36.5 cm

本件扁壶是院藏永乐青花瓷器的名品,它的形体硕大浑厚、气势堂皇庄重,器形极为特殊,不仅在传世品中不常得见,在考古遗址中更从未出土。扁壶胎体致密,釉面莹润,器身以青料绘有缠枝花卉和海水波涛纹,青花艷丽浓重,绘画线条流畅,布局疏密有致,除了展现明代永乐时期青花瓷器制作的高超工艺和时代特征,也是当时中外交流的具体例证。

明 宣德 宝石红釉瓷僧帽壶

通盖高19.2 cm,口径长16.1 cm,口径宽11.2 cm,足径7.6 cm,深16.6 cm

本器壶口形似僧伽帽,故名。通体铜红釉,似红宝石光泽。边缘露出白色「灯草边」。器底与木座均刻乾隆御制诗,木座底部另刻「雍邸清玩」,显示雍正与乾隆二帝对它的喜爱。红釉为釉中含铜元素的发色,自元代创发,至明代宣德时期最为成熟,宝色鲜艳夺目,称美于世。明中期以后,难以掌控色泽,直到清初才恢复。本器可称为宣德红釉器的绝美作品。

明 宣德 青花瓷卷草斜格网纹盖罐

通盖高19.4 cm,罐高18.8 cm,口径16.8 cm,足径14.5 cm

本罐分为盖与器身,盖呈伞状带钮,器身线条则先以微撇口,再往外敞放形成一带有圈足、重心略低的鼓腹状钵。全器皆以浓艳的青花描绘纹饰,底部书「大明宣德年制」款。宣德青花以浓青绘饰花卉龙凤为最常见,此器鼓腹状钵之外观与斜网格纹之装饰则皆与伊斯兰地区的工艺美术品有所关连,是明初官窑深受伊斯兰美术要素影响的重要例证之一。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