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那会儿,学语文学了三种体裁的文章形式,分别叫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我顶顶喜欢记叙文,说事就是说事,不讲理,也不写某样东西,就是说事儿,读起来像是读故事。我上学那会儿,古文都是放在语文课本的最后的,《论语》里的内容也不例外,也算古文,因为,这东西,太难懂了。
其实远不是那么回事,大家想想,古时候的小学生,读完了“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是读《四书》,这可不就有了《论语》么,难道古时候的小孩子比现在的聪明,现在的学生咋了,到初中也学不会《论语》。有人跟我抬杠说,古时候说话跟《论语》上的话一样,就像日常对话,跟英文课本里的“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一样是标准对话罢了,小学生就能理解。布丁敢跟你赌一百块,绝对不是这样的,一是古人日常说话跟现在人差不多;二是古时候的先生的打手板,打起来真疼,现在不让体罚,所以,学不会。
其实,关于《论语》,还有些事儿需要说说。
1、孔子也是个性情中人。你知道这一点了,就不觉得读《论语》是听说教了。
比如说《先进》篇,孔子一听说冉求为季氏聚敛钱财,孔子一听,怒了,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那家伙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了。
又比如《阳货》里孔子说错话的一节:“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意思是说孔子有一天带着学生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这那里有师道尊严,这学术氛围,好得不要不要的。
因此,读《论语》时,不要觉得我在读圣人书,放平心态,当成记叙文看就可以,说不定就好读了,因为这样读才有意思。
2、《论语》有三种版本,现行本是在南宋才合成《四书》的。
《论语》在古时候其实有三种版本,就是《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是本古文书,二十一篇;《齐论语》是二十二篇。幸好这两种版本不在了,要不现在大家背诵的二十篇《论语》,有可能会增加哦。而且,直到南宋以后,才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的。之前他们各自流传。
3、《论语》虽然主要是记录语言,但有故事情节,因此不是“孔子语录”,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指导意义很大。
《论语》中很多经典的不朽名言,都出在孔子的日常对话里,学生和后人加以整理记录。有些东西经过加工之后,对于现实的工作生活,有很大指导作用。
比如《子路》有一节,“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意思就是说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多浅显而又多有用的管理箴言啊,难道不值得现在的人读一读学一学。
至于《先进》里的那个侍坐章,读起来简直就是小品文,人物跃然纸上,课本里有,就不说了。
4、《论语》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也不是只有他的学生参与编写,因此不是“孔子语录”。
这个倒是有定论的,班固就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也就是说,甚至里面的有些观点,是这些门人在讨论孔子的事迹时另加的,或者“论”的,不一定是孔子的原话。
其实,《论语》是典型的早期散文,他跟《墨子》一样,就是记叙文,读《论语》时,别那么正襟危坐,在心里说,我要读《论语》了,思想上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其实,就当小故事去论,能读进去。《论语》再往后去的《孟子》和《庄子》加了些对话式辩论和一些专题论文,就有点说理的意思了,再后来的《荀子》和《韩非子》就发展成为长篇的议论文了,有点像学术论文了,文章形式越来越高级,读起来越来越没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