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寇准身为一代名相 深得宋太宗好评 却落得客死他乡的下场 寇准为什么结局悲惨?

寇准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性格刚直,敢为直谏,善于治国理政,常常犯言直谏,并且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不过,寇凖晚年十分凄凉。那么,寇凖为什么结局那么惨呢?

寇准出生在关中道渭河边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他17岁时父亲就死了,自幼跟着母亲饱受人世间的艰辛。19岁那年,寇准赶赴开封参加宋太宗亲自主持的全国会试,在殿试大堂下,年轻的寇准面对太宗的提问,对答如流,显示了卓越的才华。皇帝非常欣赏他的才识和刚直的性格,便破格录取了他,那时他还不足20岁。寇准被宋太宗录取后的第二年,就去四川巴东县当了知县。寇准到了那儿不到半年,巴东县就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老百姓亲切地称年轻的寇知县为“寇巴东”。

宋太宗非常器重寇准,提升他为尚书虞部郎中、抠密院直学士,主持官员的考核与选拔工作,把组织人亨的大权放心地交给了寇准,寇准不畏强权,公正不阿。无形之中,得罪了很多权贵。一天,他骑着马匆匆赶去办事,突然,街旁闪出一人拦住他的马,连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此事很快传到了太宗耳里。太宗非常生气,训斥道:“我听说有人喊你‘万岁’了?”寇准连忙说:“陛下,这一定是有人陷害我……”太宗气还没消,说道:“哼!听说你当时还挺高兴的,明天你就到青川去吧!”

寇准离开京城还不到一年,朝廷里就乱成了一锅粥。太宗一道圣旨,又将寇准召回京城,拜为参知政事。面对烂摊子,寇准抡起了改革大斧。这使许多当权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很快,以冯拯等人为首的守旧派結成了反对阵营,把朝廷搅得终日不宁。此时,太宗皇帝年龄已经大了,过早地出现了老年痴呆的迹象,他听信谗言,将寇准贬为邓州刺史。寇准被贬到邓州后两年,赵恒当了皇帝。权衡再三后,真宗皇帝任用寇准为宰相,寇准又一次回到了宋王朝的权力中心。

公元1004年,北方辽军大举南侵,一天之内就有五次告急文书飞到朝廷。真宗皇帝人为震惊,满朝文武大臣都十分害怕,皇帝身旁一帮投降派主张向南京逃跑,向成都逃跑。寇准站出来对着投降派喷怒地说:“谁再为陛下出南迁的歪点子,谁就是大宋朝的千古罪人。辽军没什么了不得的,如果陛下御驾亲征,一定会把辽军打回老家去的。”

真宗皇帝听了寇准的话点头说:“你说得对,我御驾亲征,一定要把辽国人打回老家去!”宋军在寇准的指挥下,连获大胜。在澶州前线,胆小的真宗就是不敢过黄河,寇准又极力劝说:“陛下,过吧!背水一战,想当年,楚霸王项羽把船都砸漏了……”真宗说:“我知道……不过,书上写的不能全信,可别把我那龙船给砸了!”

寇准把真宗带到了黄河北岸。在两军对峙的战场,真宗皇帝如从天而降出现在澶州北城楼上。宋军官兵远远望见黄发御旗,顿时欢呼声回荡在数十里外,辽军一听宋朝皇帝来了,斗志一下子就冷了。寇准指挥宋军乘势进攻,辽军仓皇逃窜,主帅中箭身亡,官兵大丰被俘。从那之后,宋辽息兵,双方签订了睦邻友好的“澶渊之盟”。

那些曾主张逃跑的大臣们,忌恨寇准的功绩,又怕寇准问他们的罪。他们相互勾结,要把寇准赶下台。他们向真宗进谗言说:“陛下,历来战争就像赌博一样。寇准让陛下上前线,实际上是把陛下作为赌注。万一仗打败了,陛下还有性命吗?”对寇准本来就有猜忌的真宗,不由得怒火万丈,撤了寇准的宰相职务,让他到陕州去当了知州,这年寇准45岁。

13年后,58岁的寇准再次被真宗诏回朝廷任宰相。这时的北宋王朝,已是千疮百孔。真宗皇帝得了脑血栓后,刘皇后把持了朝政,她的兄弟鱼肉百姓,干了很多坏事。寇准不畏强权,把刘皇后的兄弟处死,为老百姓除了个大害。刘皇后由此对寇准恨之入骨,她和近臣丁谓内外勾结,多次诬陷寇准,使真宗又一次把寇准贬到相州去当刺史,可刘皇后心里还是不踏实。等到真宗去世后,刘皇后便将寇准一贬再贬,从河南相州的刺史眨为湖南道州的司马,再贬到广东雷州的司户参军,流放到远离朝廷的荒野之地。

寇准63岁时,病死在雷州司户参军的岗位上。临死时他还往窗外看呢,儿子说:“父亲,您就别看了,朝廷早把您给忘了!”寇准说:“我是看天晴了没有,雨都下了好几天了,老百姓的庄稼别淹了!”40多年的宦海生涯,寇准从“寇巴东”到枢密院直学士、堂堂宰相。这一生历尽坎坷,最后从高处不胜寒的相位被贬到小小的司户参军。但他刚直的性格,为民请命的精神,却流芳千古……

寇准为什么结局这么悲惨呢?

首先,是寇准在宋真宗面前失宠。这还要从景德元年辽国入侵说起,当时,辽国以二十万大军南下,宋朝边境很快告急,以至于"急书一夕凡五至",也就是说告急处太多,军情文书一夜就连来了五道。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大臣们大多主张避其锋芒,甚至一时出现了江南大臣劝说真宗迁都江南、四川大臣劝说真宗迁都成都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一直是主战派的寇准反对一味逃窜,并请求真宗御驾亲征,到前线鼓舞将士。当时的前线已是打得热火朝天,贸然前去十分危险。珍惜生命的真宗自然是不愿意前往,但寇准坚持道:"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终于,在一番纠结挣扎后,真宗还是同意了亲赴前线。

这年十月,真宗来到前线的澶州,将士们见陛下亲至,纷纷士气大振,而另一边,因为战线过长、供给艰难,辽军已是强弩之末。渐渐的,宋军扭转了战场上的局势,辽国的萧太后转而寻求议和,而真宗本就软弱,见有和谈的机会便满口答应。最终,辽、宋签订了著名的"檀渊之盟",换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成功化解了辽国的入侵,寇准居功至伟,可这也招致了他人的妒忌和排挤,曾劝真宗迁都江南的王钦若便是其中一个。一次,王钦若趁着退朝的机会询问真宗道,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认为他对社稷有功吗?真宗给出肯定的答复后,他又反问道:"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

见真宗一脸疑惑,王钦若蛊惑道,檀渊之盟是辽国欺负到宋朝头上来之后,才和宋朝签订的盟约,属于"城下之盟",而真宗"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为人比较单纯的真宗很容易就被影响,开始显露不悦,而王钦若却火上浇油地说道:"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寇准以宋真宗为最后一搏的赌注,虽然事实上差不多如此。但在王钦若的口中,至高无上的天子成了寇准手中一颗筹码,这种表述当然令自小在奉承中长大的真宗感到不满。此外,真宗还认为寇准"多许人官,以为己恩",于是对他日渐疏远,不久后便将其贬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令其离开了京城。

第二点,则是小人的陷害。上文已经说了王钦若,可其实王钦若只是让寇准失去真宗的信任和重用,真正的大恶人是与其共为朋党,而心计远胜于他的丁谓。丁谓博学多才,也是一位经济专家,不过,他有才无德,为了得到真宗的重用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讨好和欺瞒帝王,为了进一步掌权,他主动请求请寇准回朝担任宰相,想借机拉拢。

然而,为人耿直的寇准尽管回到相位,却并不领丁谓的情,甚至直斥其为奸佞之徒,导致他怀恨在心。当时,真宗虽然逐渐意识到了丁谓的威胁,但因为重病缠身已是无力将其铲除,而掌握大权的刘皇后和寇准有仇,便帮助丁谓排挤寇准,趁着太监周怀政欲发动政变但败露被捕的机会将寇准诬陷为其同党,并贬出了京城。

寇准被陷害的全过程,病中的宋真宗都一无所知,甚至不久后他发现很久没有见到寇准,向身边人询问"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侍从们都畏惧刘皇后、丁谓的权势不敢回答。而丁谓在寇准被罢免后当上了新宰相,他将寇准从位于今河南的相州一路贬到了位于今广东最南端的雷州,那里久未开化,寇准上任时甚至没有可以住的房子。

第三个原因,寇准为人过于刚直。

这一点上文曾叙述一二,在丁谓主动"请"回寇准想与之合作时,寇准断然拒绝,直接惹怒了他。在史书中,还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丁谓与寇准都参加了宴会,席间寇准的胡须上沾了菜汤,丁谓为了表示尊敬拉拢,主动起身为其擦去,但寇准却认为这一举动有失体统,当场训斥了他。

此外,北宋另一位名臣王旦曾评价寇准是"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刚正不阿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可这一品质也导致了寇准在大臣们眼中过于严厉、难以亲近,所以日后他被奸臣所害,朝中愿为其仗义执言者寥寥无几。总的来说,奸臣的陷害使得寇准失去皇帝的重用,并被多次贬谪,这是他结局凄惨的最根本原因。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