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一代名将蒙恬抗击匈奴 监修万里长城 丰功伟绩下枉死小人之手 手握三十万大军却从未起兵反抗

蒙恬是秦朝时期名将,出身名将世家,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秦二世胡亥夺位后,蒙恬被迫吃毒药自杀,其家族则被灭门,成为胡亥夺权的陪葬品、牺牲品。

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为蒙恬写了列传,却没有为他的祖父和父亲专门写列传。但是如果要论起战功的话,蒙恬的战功是无法和他的父亲以及祖父相比的。因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蒙恬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那么是什么让蒙恬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里,又让司马懿前专门为他做了列传呢?蒙恬能够永垂青史,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匈奴作乱,秦始皇派蒙恬和匈奴作战,这才给了蒙恬一个名留青史的机会。但是,秦始皇派蒙恬去击退匈奴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匈奴对中原地区的骚扰和侵犯,而是因为迷信。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公元215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卢生的燕国人向秦始皇进献了一本图书,这本书上说:“亡秦者,胡也”,也就是说最终会是匈奴灭亡了秦国。秦始皇是一个相当迷信的人,从他相信那些方士能够为他寻得长生不老之药就能够看出来。又或者他也知道自己的统治手段比较残暴,而且那个时候的秦始皇已经不算是很年轻了。于是就给了蒙恬三十万大军,让他和匈奴作战。

而蒙恬也没有辜负秦始皇的期望,顺利的收复了被匈奴侵占的黄河以南地区,成功地打败了匈奴。为了能够完成秦始皇的托付,蒙恬在边关镇守抗击匈奴,一呆就是十几年。除了抗击匈奴以外,也还有另外一个传说,那就是过去古代书写用的毛笔,就是蒙恬发明的。当然这个只是传说,真实性有待考证。

蒙恬的家庭背景是很好的,武将世家。虽然蒙家的祖上是齐国,但是蒙恬的祖父和父亲都在秦国做官,而且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二人都为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蒙氏家族的地位和荣耀,在秦国很少有家族能够和其比肩。这样显赫的家庭,为蒙恬以后的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蒙恬的祖父,在秦昭公还在位的时候,就已经是上卿了。并且多次被秦昭公封将军,领兵替他征战别国。先是领兵征战韩国,先是拿下了成皋、荥阳等地,并将其设置为三川郡,而后又占领了韩国的13座城池。

随后又攻打了赵国,先占领了太原,随后又拿下了赵国的37座城池,将其设立为已经攻占下的太原的郡。在攻打魏国的时候遭遇了一次失败,因为在进攻魏国的时候,遭遇了来自魏国,韩国,楚国,赵国和卫国五个国家的联合对抗。蒙恬的祖父很是不甘心,等到信陵君去世的时候趁机再次攻打魏国,占领了长平等地,一共侵占了20座城池,一雪前耻,报了上次的仇。

而蒙恬的父亲,虽然不如他的祖父,但是也非常厉害。他率领士兵攻打齐国,占领了九座城池。和王翦一起攻打楚国,活捉了楚王,并最终灭掉了楚国。而且还杀掉了楚国的大将项燕。项燕是什么人呢?他是项羽叔叔的父亲。而也就是在进攻楚国的时候,蒙恬才开始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由于蒙恬出身武将世家,父亲和祖父又是有名的将军,因此秦始皇便让蒙恬跟在王翦的儿子王贲身边一起去攻打齐国。没想到二人直接就活捉了齐王并灭掉了齐国,蒙恬因此而入了秦始皇的眼,被封为内史。

蒙恬之所以名垂千古主要是因为他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做的贡献。为了抗击匈奴,他镇守边关十几年,并且为了保护中原地区不被匈奴所侵犯,他还采取了相关的措施。首先,以黄河为天然屏障,沿着黄河修建了44座城,并且派兵驻扎。另外一个举措,就是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修建了万里长城。还有一个举措,就是蒙恬修建了一条从咸阳到九原的,长一千多公里的“高速公路”。

为什么修建这样一条路呢?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秦始皇出行,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秦国向周边增兵。同时,这也促进了北方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而蒙恬,也正是因为蒙恬抗击匈奴的功劳,才会被司马迁记入《史记》之中,并专门为他作了一个列传。不过按照我个人观点来看,其实蒙恬的父亲与祖父也是有资格被专门作列传的,可能这就是由于汉朝对于抗击匈奴的重视吧。

秦始皇这个人,多疑,猜忌心重,这样的皇帝是很难有非常信任的臣子的,蒙恬就是这个例外。由何可以证明。首先,秦始皇派了三十万大军给了蒙恬,并且让他统领了十多年,一直在边关抗击匈奴。而蒙恬的弟弟蒙毅,《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一个在外领军征战,一个在内被皇帝重用,这样的人是极其容易被君王忌惮的。但是秦始皇如此的做法充分表明了他对蒙恬的信任。

第二点,秦始皇在咸阳处死了四百多名儒生,他的儿子扶苏不认同他的这种做法,多次向秦始皇进言表示反对,结果最终惹怒了秦始皇,将他罚去给蒙恬做监军。未来的帝位继承人 去给自己的臣下做监军,难道不是为了监视蒙恬,是对他不信任的表现吗?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秦始皇对蒙恬是信任的。让扶苏给蒙恬当监军,并不是为了监视他,而是让蒙恬教导他,锻炼他。

军队,是最能锻炼一个人意志力的地方,在军队里,扶苏可以学到很多以前不曾接触到的东西。而且,蒙恬手里握着兵权,扶苏与他关系越亲密,对于扶苏就越有利。如果不是对蒙恬非常信任的话,怎么会放心把扶苏交给他培养呢?而且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在秦始皇病重期间,“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几乎就可以看作是托孤了。

秦始皇为什么对蒙恬会如此信任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蒙氏从蒙恬的祖父开始就对秦一直是忠心耿耿,蒙氏一族可是说是秦国的开国功臣了。第二就是虽然得到重用,手上也握有权力,但是蒙恬和他的弟弟从来不居功自傲,对秦始皇忠诚无比。最后一点,那就是蒙恬这个人,并不只是一介武夫而已,他还相当的有谋略。

对于蒙恬,赵高的评价是,才智,手段,能力,声望都不是李斯所能够与之相比的,这个评价得到了李斯本人的认同。而且在胡亥和赵高等人夺取政权之后,立刻就下假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在接到赐死的诏书的时候,连怀疑都没有怀疑过,根本就没有想一想,对自己这么疼爱器重的父亲怎么可能赐死自己,只是哭着闹着要立刻自杀蒙恬的反应则要快得多,几乎是在第一时间他就感觉到了其中有猫腻,于是立刻拦住了要自杀的扶苏,告诉他这份赐死诏书有很大可能性是假的。

先鉴定了诏书的真假,再自尽不迟。并且他并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根据事实做出的精准判断:“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这说明秦始皇对扶苏非常重视,一直也都是按照继承人的模式来培养他的。既然扶苏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继承人,那么秦始皇怎么可能会在自己去世之前就要赐死扶苏?

如果蒙恬只是一个只知道舞刀弄枪的蛮夫,哪里能够立刻做出这精准的判断呢?一切精准的判断都来自于平时的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分析。那么蒙恬的这种智慧和聪颖是天生的吗?显然不是,是和很多聪明的人一样后天培养出来的。蒙恬出身于武将世家,这样的家族对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后代,自然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方法。而这样家族出来的孩子,自小所受到的教育也要比别的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要优秀很多。

虽然蒙氏家族可称作是秦国的开国功臣,但是就仿佛是定律一样 开国功臣都逃不脱悲惨的命运,蒙恬以及他的整个家族都不得善终。蒙氏家族之所以遭到这样的惨烈对待,主要是因为赵高的报复和胡亥对自己地位的巩固。胡亥对蒙家忌惮,除之才能后快是因为胡亥的皇位本来就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因为蒙恬的手上掌握着军队,一旦他要为扶苏夺位,这对于胡亥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至于赵高,他对蒙家人真可谓是恨之入骨,胡亥扶持赵高上位的时候,赵高差一点就被蒙恬的弟弟蒙毅给杀了,这让赵高对蒙家人怨恨不已,一直在找机会想要报复回去。胡亥的夺权正好给了赵高这个机会,在说服李斯的时候,赵高用的就是李斯各种不如蒙恬的这一套说辞。虽然李斯嘴上承认,但是心里肯定会非常不高兴的,如果能给他这个机会,把这个比自己各方面都强的人给打败,那么李斯自然是愿意的。所以李斯最终还是帮了胡亥。

并且在扶苏自杀之后,蒙恬对于胡亥已经没有了威胁,胡亥原本是想要放过蒙恬的。但是赵高对此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反对。再加上胡亥对活着的蒙恬原本也就非常忌惮,有哪一个皇帝对不忠于自己,又手握重兵的臣子不心生畏惧呢?所以赵高一反对,胡亥也就立刻改了放过蒙恬的想法。可以说,蒙恬的死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像他这样的臣子,有这样的结局几乎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只是可惜了整个蒙氏家族都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蒙毅被胡亥下令斩杀,蒙恬被迫服毒自尽,蒙氏家族的其他人全部都被杀死,蒙氏一族遭到了灭门的惨祸。纵观整个历史,有蒙恬和蒙氏家族这样类似遭遇的忠臣良将非常多。对于统治者来讲,他们最重要的就是手里的权力,为了这些权利,什么都可以牺牲,什么都可以放弃,只要他们认为有一丝一毫的可能性会危及到他们手中权力的稳定,这些不安稳因素就要立刻被除掉,不择一切手段。于他们来讲,不过是区区几条人命而已,算不得什么。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