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是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是古代文人为官从政的典范,他一生勤于政事,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为了大唐王朝的兴盛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卓越的治国才能、淡泊的生活态度、练达的人生智慧,为开创“贞观之治”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房玄龄家门显赫,出身更是士族之家,他的父亲房彦谦,为人好学,通晓《五经》,是魏、齐当地有名的学者。而房玄龄自幼也耳濡目染,小小年纪便聪慧过人,能够写出诗文,房玄龄博览经史,还学得了父亲的一手好书法,尤其擅长草隶,后来年仅十八岁的房玄龄更是中了进士,先后担任了羽骑尉、隰城县尉等职务。
隋朝末年,天下战乱频繁,当时唐国公李渊率兵入关,房玄龄从渭北前去投靠秦王李世民,他多次跟从李世民出征,为他出谋划策,担任了秦王府记室参军的职务。之后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他全心全意地筹谋军政方面的事务。但凡每次攻灭一方的军阀势力,军营当中的人们都想要先搜求财货,唯独只有房玄龄首先想到收拢人才,他将那些有谋略或者是勇猛善战的人安置在自己的幕府中,并在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从而为李世民招揽了许多人才。
房玄龄为李世民效力十多年,这期间他一直掌管着军营事务,也正是他帮助李世民在作战中接连取胜,而当时唐高祖李渊对房玄龄也是颇加赞赏,他对身边人说:“房玄龄为人机敏,能够承担重任。每次他为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们的心理。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他们正面对面说话一样。”
武德九年,房玄龄参与了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从而顺利帮助李世民夺得帝王之位,事后李世民更是称赞他“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后来李世民论功行赏,房玄龄因功进爵被封为邢国公。在李世民即位后,虽然房玄龄位高权重,但他仍然居安思危,为国家治理大事殚精竭虑,进而帮助太宗更好地统治天下,并且房玄龄十分重视吏治,他认为吏治问题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而官吏清廉正是治国的要道。
在选拔官吏的问题上,房玄龄实施简政策略,减少冗杂的官吏,使得国家的开支大大减少,除此之外,房玄龄精减官吏这种的做法,改善了自隋末以来官员繁多,百姓人口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朝廷部门之间官员们的办事效率,同时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因此后世的人们都拿房玄龄来作为贤相的榜样。
此外,房玄龄不仅精简官员,而且在修定律令方面他也做出了一定改变,房他秉持“审查并确定法律和命令,以宽厚为宗旨”的思想,简化律令,去除了隋朝留下来的的严酷刑法。而且自从房玄龄更改过律令后,唐朝的律令在几百年里都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动,可见房玄龄贡献之大。
虽然李世民是开创贞观之治的明君,但如果没有房玄龄为他尽心尽力地出谋划策,李世民很难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正是房玄龄制定的这些政策和律令,使得百姓们可以安居乐业,生活太平。而在后世史学家评论唐代那些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由此也可见房玄龄的地位之高。
“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人们对唐初名相房玄龄的赞言。作为一名雅士,房玄龄是可佩可学的典范;作为一代功臣,他堪称可歌可颂的英贤。那么,房玄龄在与人交际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代学习借鉴的地方呢?
适时隐忍,赢得信任
有次早朝,唐太宗刚刚坐稳,诤臣魏征就斥责他不该耗资为自己修建皇宫。唐太宗深知魏征的脾气,暗气暗憋,诺诺连声。等到身为宰相的房玄龄奏请提拔官员的人选时,太宗指着一个人名冲房玄龄大发雷霆:“你这个宰相是咋干的,像这样的人能用吗?上来后肯定是个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之徒,人家给了你多少好处?你胆敢徇私情,这次朕决不饶恕你。来人,剥去房玄龄的官帽官服,爵位全部取消,回家等候发落!”
自始至终,太宗都没有指出房玄龄徇私情的对象是谁,可房玄龄却不置一词,顺从地让拥上来的侍卫摘除官帽官服,默默地回家待罪。下朝以后,太宗的心气顺了,来到房玄龄的府上找房玄龄。房玄龄立刻站起身来,跟随太宗上车回宫,好像刚才的斥责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
事后房玄龄说:“我太了解太宗的牌气了、他很急躁任性、但在魏征等人面前发泄不出来,不发泄又影响到正确决断、那就让我做这个出气简吧!”唐太宗闻听此言,对房玄龄格外看重。
心胸宽广,一分为二
有一年房玄龄得了重病,眼看着就要撒手人寰,众人纷纷前去探视。有个轻狂的小官吏却在人前大放厥词:“宰相要是生个小病,前去探视有好处可求,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视就没有什么用处了。”谁知后来房玄龄的病却有所减轻,有人就趁着探视的机会传开了小官吏的这番话。房玄龄听后,微微一笑,不置一词。这名小官吏也随着别人去探视,房玄龄躺在病床上笑说:“你都肯来探视我,看样子我这把老骨头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
这句开玩笑的话,让这名小官吏直冒冷汗,当即跪下来说:“请您原谅我年少狂言,我本无恶意。”房玄龄说:“放心吧,我不会因为这点小事情记恨你,话可以说错,只要事不做错就行。”听房玄龄这样说,他才放下心来。日后,这名小官吏办事兢兢业业、成为房玄龄手下最为得力的干将。
勇当阶梯,赢得知己
39岁那年,房玄龄放弃自己的高官厚禄,选择到李世民麾下做书记员。面对如此之大的落差,其他人都党得不可理喻,甚至劝说他努力为自己争取到更高的官职。可他却义无反顾,甘心做了一名毫不起眼的小卒。来年,李唐的队伍攻破长安,房玄龄立刻凭借自己被李世民看重这层关系,把自已的朋友杜如酶引荐过来,说此人天资聪颖,决断如流,理应委以重任。于是李世民任命其为兵曹参军,地位甚至要比房玄龄高。
当有人为他鸣不平的时候,房玄龄一笑置之,坦然地说:“当初之所以没有推荐杜如晦,是因为我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只能自已去试试:现在既然知道了,就应该立刻把他介绍过来。至于官位的高低,我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听到房玄龄如此言说,杜如晦大为感动,就连李世民对他也是赞赏有加。
与世无争,低调处世
唐太宗初登皇位,就开始论功行赏,房玄龄被归为一等,却遭到了皇叔李神通的反对,他说:“高祖起兵反隋时,我积极响应,并倾尽家财犒劳将士。而房玄龄拿不得刀枪、上不得马鞍,反而官居一等,臣心里不服气。”太宗听完,当廷反驳说:“您说领兵打仗这么多年,有几次是打胜过的?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几乎殆尽;与刘黑闼争斗,您又望风而走。房玄龄虽说未上战场厮杀,但运筹帷幄,安定后方,位居一等,实属实至名归!”
太宗的这番话说得李神通面红耳赤,羞愧难当。散朝后房玄龄特意去拜访了李神通,他诚恳地说:“皇叔这么多年鞍前马后,劳苦甚矣,要不是您当初出手相助,秦王何来今日荣耀,比起我们这些舞文弄墨之辈,确实功高。您要是愿意,玄龄明天奏明陛下,情愿把功位让出来。“房玄龄说完,李神通由衷地感叹:“皇帝夸赞你与世无争,低调处世,的确不是妄言啊!”两人原本僵化的关系迅速得到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