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刘瑾:比明朝首富沈万三还有钱,被评为世界最富的人之一 刘瑾和朱厚照关系那么好,为何最后还是还落了个凌迟?

刘瑾是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朱厚照,以进献飞禽走兽来博取明武宗的欢心,得以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被时人称为“八虎”之首。后被同为“八虎”之一的张永带头揭发,明武宗朱厚照下令以“反逆”罪凌迟处死。

说起明朝的首富,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元末明初的传奇富商沈万三。这位据说家中藏有聚宝盆的豪商,不仅一手创造了周庄,还留下了许多关于他巨大家产的传说。他与明太祖朱元璋之间的种种故事,现在仍然被老百姓津津乐道。沈万三究竟有多少财产,现在已不可考。不过,与这位刘公公比起来,沈万三很有可能只是个弟弟。

明史中,对刘瑾具体聚敛了多少财富并无详载。但据明朝官员笔记《继世纪闻》、清代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夏燮所著的《明通鉴》等史料记录,刘瑾财富的最小数额也在"金银数百万,珍宝无算"这个级别上。这个数额,看起来与身家上亿的和中堂相差甚多,但在刘瑾发迹的正德年间,明朝政府的全年财政收入最多也不超过两百万两白银。由此看来,刘瑾所得,至少是全国财政收入的数倍以上,真正是富可敌国。

值得注意的是,刘瑾自得势到覆灭,为时仅仅四年多而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聚敛起如此巨大的身家,刘瑾可称得上"生财有道"。那么问题来了,这位富得流油的刘公公,究竟是如何搜刮出这么大一笔财富的呢?

官不聊生

在去年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个很妙的词汇:官不聊生,很恰当的描绘出了在反腐浪潮中个别干部战战兢兢的心态。电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而刘公公却切实的做到了。当然,他所造成的"官不聊生",可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真的冲着要命去的。明史中有记载,在刘瑾所掌握的东厂和西厂两个特务机构里,刑罚花样百出,时时更新。其中很有名的一项大刑,就是重达一百五十斤的巨型大枷,无论身体素质多好的人,只要戴上这东西,就"不数日辄死",效率可观。

正德年间的一个夏天,户科给事中安奎、御史张彧出京盘查各地钱粮,回京时刘瑾向两人索贿,但两人给出的"红包"让刘公公非常不满,于是,这两位官员就被上了这一百五十斤大枷,拘在公生门外示众,若不是天降大雨,这两位很有可能当场就被晒死在紫禁城外。在这件事中,揭示了刘瑾敛财的最大来源,那就是"索贿"。

在古代官员的腐败案件中,除了贪污公帑之外,向来是以"受贿"为主。毕竟官员都是读书人出身,虽然往往是"君子爱财、取之非道",但到底还是要做的隐蔽些。但这位刘公公却全然没有这些不好意思。正德元年,刘瑾刚刚得势时,就向进京朝觐的各省三司官员公然索贿,每人最少一千两,最多的要到五千两;正德三年,各省三司官员再次入京朝觐,刘瑾变本加厉,要求各省布政司衙门各送白银两万两。按照明朝官员俸禄成例,一省布政使的俸禄折算白银每年大约只有不到三百两,两万两白银算的上是天文数字。于是,许多官员没有办法,只能向京城的宗室、富商等借贷,才能勉强应付过去。

刘瑾对地方官如此,对京官自然也不放过。前文提到的安奎、张彧两位官员只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刘瑾当政期间,只要京官出京办事,回来后必得向刘瑾行贿,若有不服从的,刘瑾便百般整治。据明史记载,当时的右副都御史冒政为官清廉,在一次出巡宁夏后不向刘瑾纳贿,刘瑾便将其逮捕下狱,罚俸3000石,直到刘瑾倒台后才得以复职。

在这种环境下,京城官员自然是战战兢兢,外出公干竟然成了倒霉差事。正德二年,兵科给事中周钥出巡淮安,淮安知府赵俊承诺借给他一笔银两,好让他回京应付刘瑾。但周钥离开前,赵俊又突然反悔,无计可施的周钥居然在回程途中自杀。因为无钱行贿,一位朝廷官员居然能够自尽,刘瑾敛财手段之毒辣可见一斑。

广开才路

除了公然索贿之外,刘瑾在其他方面也称得上财源广进。正德皇帝即位后,刘瑾屡次升迁,直至当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每次面见皇帝汇报工作时,刘瑾必然挑选皇帝正玩得开心的时候,正德皇帝厌烦他打扰,说:"什么事都来烦我,要你是干什么的?"挥挥手就打发了他。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自此之后,刘瑾就开始独断专行,凡事自己说了算,反正皇帝大印握在手里,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掌握大权之后,刘瑾把许多官场的"潜规则"变成了"明规则"。正德元年,右都御史刘宇找到刘瑾,一出手就是一万两银子。这个时候,刘瑾还没见过什么世面,看见白花花的银子后乐开了花,连说:"刘先生何厚我!"没多久,刘宇就提升为左都御史,后来又当上了兵部尚书。从此之后,刘瑾发现了卖官的好处:既能够大把捞钱,又能够培植党羽,何乐不为?

于是开始大肆卖官鬻爵,一时间,从内阁到六部尚书,刘瑾党羽遍布朝野,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搞得朝廷内外乌烟瘴气、一地鸡毛。在卖官之外,刘瑾还把手伸到了漕运、盐政、科举等各个方面,只要能够敛财的地方,必有这位刘公公的影子。

明史中记载,正德三年的一场武官会试中,因为武状元和六十多位中榜的武官都没有向刘瑾行贿,刘瑾居然将这些原本是军官的人全部安排为普通士兵,而边关的守将害怕得罪刘瑾,居然不敢接纳他们,使得这些预备军官"大窘,侪于戍卒,不聊生"。直到刘瑾被查办后,这些人在被重新起用。

欺世盗名

银子捞多了,刘瑾心中自然也有些害怕,因为正德皇帝虽然不理政事,但却不是个傻子,一旦回过神来,刘公公随时都要倒霉。于是,在其手下张彩的劝说下,刘瑾掀起了一场自导自演的"反贪风暴"。第一个撞到枪口上的是御史欧阳云等十几名官员。说来也冤,这些官员原本是按照刘瑾的规矩主动来上贡的,哪知道刘公公突然变得清正廉明、铁面无私起来,将这些人统统揭发,挨个都治了罪。

更搞笑的是,刘瑾居然还装模作样地派出大批手下到各地去检查府库。这时,各地府库的银子都在刘公公的家里堆着,自然都是亏空,于是,地方官员们又忙不迭地向百姓大肆搜刮,补充库银,闹得民不聊生,怨气沸腾。刘瑾的手下还趁此机会打击报复、聚敛财物,查办大量地方官员,逼得有些官员只得变卖家产和子女,才能逃过一劫。

除此之外,刘瑾还搞出了一套"变法措施",多达八十余条。在大肆修改朝廷成例之外,刘公公还很关心百姓生活,要求"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弄得"时人侧目",成为一时笑柄。想当个清官能臣还当不成,估计刘公公的心里也是郁闷的很。

恶贯满盈

夜路走多了,总会撞见鬼。即使刘瑾权势熏天,终究也逃不过算总账的那一天。正德五年,三边总制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在出兵平定安化王朱寘鐇叛乱时,结成了扳倒刘瑾的政治同盟。得胜回京后,张永趁觐见的机会,在正德皇帝面前陈述刘瑾的种种不法行为,以致跪地痛哭。受到震动的正德皇帝立即下令逮捕刘瑾,还亲自抄了刘瑾的家。

正德皇帝在刘瑾家中抄出大量金银珍宝之外,还发现了玉玺、玉带等大量违禁的物品,并在刘瑾随身携带的扇子中发现了匕首。在发现刘瑾随身携带凶器进宫的证据后,正德皇帝大怒:"奴果反!",立即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正德五年四月,刘瑾被绑到法场,施以凌迟之刑。行刑的时间持续了整整三天,共三千三百五十七刀。

据记载,当时京城曾受过刘瑾之害的官员和百姓,纷纷争抢刘瑾的肉,用来祭祀受害者。这位权倾一时的大太监,终于还是变成了一个"杀千刀的",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从小玩到大的太监刘瑾和朱厚照,为何对刘瑾严惩不贷?

第一:刘瑾其实不姓刘,他姓谈,很小的时候就被朱厚照的父皇宫里的太监刘顺收养了,所以改姓为刘,也当了太监。后来到了太子朱厚照的身边伺候,成了朱厚照的贴身伺候太监。刘瑾是一个心机很深的人,他想得到荣华富贵,所以他就十分尽心的伺候朱厚照。他知道,只要自己得到了朱厚照的欢心,以后朱厚照当了皇帝,他就会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果然,在朱厚照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离不开刘瑾的伺候了。刘瑾也因为这样,一路升官,坐到了掌印太监的位置,身边还有着很多讨好他的人。后来朱厚照当了皇帝,刘瑾耍手段让朱厚照不理朝政,所以刘瑾更是大权在手。

第二:刘瑾有了权力之后,便更加不知道收敛,大肆敛财。他还为了受到贿赂名正言顺的创造了贺印钱、拜见礼以及谢礼的名头,收到了很多的钱财。在后来刘瑾被抄家的时候,竟然搜出了两千万两的黄金,两亿两的白银,各种数不清的古董字画,房产土地。

第三:刘瑾不但创造了敛财的名头,还首次开了罚款的先例,来对待那些失职和贪腐的官员,有些官员被罚的连饭都吃不起。刘瑾还改进了杖刑,被杖刑的时候必须脱掉衣服,所以有些大臣直接就被打死了。他还发明了一种很重的大枷,专门用来对付那些弹劾他的人,使得有些言官被活活的重死。

第四:这时候的刘瑾已经站在了权力的高峰,所以竟然还动了造反的念头。但是这时候以刘瑾为首要的集团内部也出现了矛盾。最后朱厚照决定彻底的审查刘瑾,然后就在刘瑾的家中搜查到了伪造的玉玺、玉带等等谋反的东西。所以不能容忍有人想要夺走他的皇位的朱厚照,就将刘瑾凌迟弄死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