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护是南北朝时期北周权臣,宇文护专政时,三年内连杀宇文觉、拓跋廓、宇文毓三帝。宇文护前后执政十五年之久,对北周王朝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宇文护先后废除三任皇帝,能力不俗的他为何没对外称帝?
宇文护出生在军人世家,父亲是宇文泰的哥哥,宇文颢。北魏分裂后,以宇文泰为政治核心的西魏,和高欢执掌的东魏互为对峙,连年征战。宇文护出生在这种环境下,免不了习武打仗,他的母亲为他取了字号,萨保,寓意菩萨保佑。他没读过什么书,从小脾气就火爆,年幼的时候被送到一个姓成的老师那里学习,成老师为人严厉凶暴,宇文护便跟几个同学一起商量把老师杀了,最后被母亲发现暴打了一顿,《周书》说他“寡于学术”。所以文化人那一套忠孝大节,他大概也没放在心上。
说起来宇文护算是个可怜的小孩,11岁丧父,然后跟着宇文泰东征西战,从这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很早就见惯了生死屠杀。17岁时,宇文泰军务繁忙,就指派了这个大侄子帮忙料理家务,代管自己几个年幼的孩子。宇文护治家时“内外不严而肃”,这让宇文泰连连称赞“此儿志度类我”。这个侄儿也争气,不似一般出生优渥作风浮华的纨绔子弟,凭着自己年年征战的军功,一步步进爵为公,位至大将军。
宇文泰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这个气度像自己,做事勤勤恳恳的侄儿,日后真的会“成为”另一个自己,甚至更残忍。不过至少直到他去世的前一秒,两人都是真诚的。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宇文泰在西巡途中病重,临死之前急召宇文护到床前托孤,拉着他的手说:“吾形容若此,必是不济。诸子幼小,寇贼未宁,天下之事,属之于汝,宜勉力以成吾志。”
宇文护泪流满面,接受了命令。后行至云阳,宇文泰去世。宇文护秘而不宣,到长安才将丧事公布。当时宇文泰嫡长子年纪尚幼,朝廷内忧外患,人心不安。宇文护拜为柱国将军,接替宇文泰担起“纲纪内外,抚循文武”之责。这一年,宇文护43岁了,属于他的时代才正式展开。
宇文一族靠着宇文泰的威望在西魏掌权,宇文泰一死,权利重心必然有所偏移。宇文护此时的影响力又还远远达不到自己的叔叔,于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正统权利捏在自己手里。他先是派人动员恭帝认清时势,同意禅让交出帝位,然后效法前朝先例,将他一杀了之。接着按照宇文泰的遗言,扶持其子上位,他选择了年仅15岁的宇文泰三子宇文觉,次年便以宇文觉为帝宣布建立北周,史称北周孝闵帝。宇文护则官拜大司马,封晋国公,实际成为北周的幕后操纵者。这个套路,倒是跟22年前,宇文泰弑杀北魏孝武帝建立西魏如出一辙。
很快,宇文护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北周建立后,跟宇文泰一起打天下的朝中功勋元老不满宇文护专政,比如赵贵、独孤信等人,于是合谋起事。结果政变未成,赵贵及其同党被执伏诛。年轻气盛的天子宇文觉一天天长大,也不甘心被自己堂兄操纵,于是暗中组织武士于后园演习擒拿之术欲除之。
可惜很快就被发现,宇文护一怒之下将宇文觉幽禁起来,还聚集朝臣公卿,声泪俱下地控诉这件事。他说皇帝偏听小人言,实在不是贤明的君主,所以他打算另立“宽明仁厚”的宇文毓为王,不知大家有什么意见。朝臣们哪里还敢有有意见,纷纷表示,这是你们家自己的事,你说了算。于是,不服从“管理”的孝闵帝宇文觉,仅做了半年皇帝,就这样下台了,不久后被宇文护杀害。
此时的宇文护,地位权利已然不减于曾经的宇文泰,他有篡权的资本,却至死也没有登上过皇位。孝闵帝下线后,23岁的宇文毓即“天王”位,三年后即帝位,改元武成,是为北周明帝。明帝宇文毓毕竟是个成年人,且“性聪睿,有识量”,大费周章换了皇帝的宇文护,发现这个侄儿其实更不好控制,于是又动了杀心。
宇文护是个吃货,当时地方有个叫李安的人,厨艺十分了得,格外受宠,被破格提升到宫里为膳部下大夫。武成二年(560年)4月,宇文护悄悄命令李安,乘宇文毓进食之机在食物中下毒。4月20日,宇文毓在延寿殿去世,时年27岁。宇文毓比较聪明,去世的前一晚,预感自己大限将至,在病榻前当着众人的面口授遗诏,宣布死后传位于自己信得过的四弟,宇文邕,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周武帝。登基这一年,宇文邕17岁。宇文邕上位,是宇文护政治生涯的一个意外,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宇文护虽然是大逆不道的弑君者,但心再硬的人,也有自己的软肋。宇文护的软肋,是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母亲阎姬,一个是他的妻子元氏。试问谁能想到,在那个年代,一个处于至尊之位的权臣,一生居然只有一位妻子,野史传说里连点绯闻都没有。宇文护的妻子元氏,是西魏重臣元孝矩的妹妹。元氏一族作为北魏时期的皇族,到西魏宇文氏掌权后,由君沦为臣,兜兜转转,风水又转到了宇文家。
元氏的记载不多,她是望族之后,跟宇文护结婚后,夫妻关系稳定,生了很多孩子。这从宇文护死后,被诛杀的儿子数量就能看出——柱国谭国公宇文会、大将军莒国公宇文至、崇业公宇文静、正平公宇文乾嘉,以及宇文乾基、宇文乾光、宇文乾蔚、宇文乾祖、宇文乾威。夫妻两人还有一个养女,是名门崔氏崔猷的女儿,崔猷投奔北周后,宇文护格外礼遇他,在他死后收养了他的三女,封为富平公主。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女人,宇文护的母亲阎姬。早在北周建立之前,宇文氏不少族人在在战乱中陷没于北齐并被幽禁,这其中就包括阎姬。从此宇文护母子分离达35年。后来北周、北齐各自分立,在连年的征战中,北周日渐强大,而北齐因内乱不断日见窘迫。北齐皇帝恐惧北周的壮大,遣使请和,并称可以归还此前幽禁在北齐的北周众戚属,阎姬也在名列之中。当时的宇文护在北周权倾朝野,所以北齐朝廷把阎姬这个政治“筹码”看得很重,北齐先行送还北周皇姑等人,却留着阎姬迟迟不送。
他们想以归还阎姬为条件,迫使宇文护放弃与突厥合兵攻齐的计划。并让阎姬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宇文护,既说明阎姬在北齐之实,亦欲动宇文护之孝情,并申明其示好之意。这封家书很有名,尽管其实是北齐为争取缓和与北周的关系找人代笔,但对于分别35年的母子来说,感情和故事都是真的,开篇就是母亲对儿子撕心裂肺的思念:“天地隔塞,子母异所,三十余年,存亡断绝,肝肠之痛,不能自胜。”信里回忆了母子曾经的生活细节,描述了一个母亲身在异乡的痛苦,感人至深,直指人心。连钱钟书都赞叹:“北齐无文章,惟《阎姬与宇文护书》”。
宇文护收到信后,不禁嚎啕大哭,动情地回了一封同样情真意切的《报母书》:“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受形禀气,皆知母子,谁同萨保,知此不孝”,全篇饱含不能尽孝之悔、母子流离失所之恨、重聚指日可待之喜,可以说是“一味情真,字字滴泪”。
故事的结局是,一番周折之后,阎姬终于回归北周,宇文护母子团聚。然而北齐的请和企图并没有实现,保定三年(563年)9月,阎姬归周不久,突厥率军来赴约会合谋进攻北齐,宇文护担心失信于番邦,也只好率兵东征。这次东征,就是著名的邙山之战。战争的结果也很反转,北周和突厥大败而归,宇文护一行回来虽没有受到责罚,但从此威望受挫,逐渐走下权利的巅峰。
宇文邕刚登帝位时,深知自己根基不稳,只能依附自己的叔叔,于是百般假意讨好宇文护,给他封地,为他加官进爵,为表尊敬,还特意下诏百官必须敬称其封号,不得直呼其名。特别是对待宇文护的母亲、好不容易回国的阎姬,“凡所资奉,穷极华盛”,荣贵之极“振古未闻”。所以宇文护虽对宇文邕有所芥蒂,但也没有像对待宇文觉、宇文毓那样对待他。宇文邕逐渐在朝堂站稳脚跟,开始酝酿取代这位专政十多年的叔叔的计划。
天和七年(公元572年)4月12日,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宇文邕亲自前往文安殿接见,之后又一起前往含仁殿朝见皇太后。两人一边走,一边闲话宫中的生活,宇文邕说太后近来过度嗜酒,想让宇文护帮忙劝劝,说着,还从怀中掏出一篇《尚书•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以此劝说太后。宇文护没说什么,进殿后,按照宇文邕的话,对太后读起了《酒诰》。他本来没读过什么书,《酒诰》念得有点吃力。
就在他一字一顿读书的时候,宇文邕举起身边的玉珽朝他脑袋上猛地一击。宇文护跌倒在地,宇文邕连忙令宦官何泉用匕首补刀刺杀,何泉心慌手抖,连刺几刀都没有击中要害,这时太后的弟弟卫公自连忙跑出来帮忙才终于杀死了宇文护。这位权倾朝野的“逆臣”,生平连杀三位皇帝,其中两位都是自己的亲弟,却最终又死在了自己弟弟的手上,终年59岁。史书评价他“忠孝大节也,违之而不疑;废弑至逆也,行之而无悔。”
旧势力覆灭,新的势力壮大,权力格局重新洗牌,宇文邕再“克己励精”,也挽回不了宇文氏内耗带来的的衰落。9年后,杨坚代周立隋,他的父亲,曾经跟着宇文泰西迁,后来宇文家族掌权时期的重臣杨忠。一代天子一代臣,命运就是这么反反复复。
宇文护为何自己不称帝?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宇文护根本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谋权篡位对外称帝。在我国古代,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讲究合理性,尤其是皇帝的继承这一方面,更是有着一个非常固定的体系。假如宇文护正式坐上了皇位,那么他便成为了篡位,并且宇文护也是宇文家族中的一员,因此北周的这一个国号很难轻易的改掉,所以他不希望自己做上这一个皇位。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宇文护很担心地方势力会造反,众所周知,北朝时期有着不计其数的大门阀,并且他们也有着不容小觑的实力,假如这些人根本不同意宇文护做上皇位的话,那么他则会受到巨大的阻碍。所以,假如宇文护谋权篡位坐上了皇位,那么许许多多地方势力一定会集合起来进行造反,这一种场景也是让宇文护非常害怕的。所以他就一直没敢谋权篡位,仅仅只是当了一个朝堂中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