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苏秦:从悬梁刺股到配六国相印是怎么走过来的?苏秦凭什么以一介书生的身份能兼任六国丞相?

苏秦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小时候家境苦兮兮的,是洛阳附近的一个普通菜农家庭,靠着种地和织布勉强糊口。。家境的贫穷使他不得不向上求学。苏秦也不是天生强大,只是天生要强。自尊心强,不愿穷过一生。于是少年时,就跑到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捭阖之术。捭阖之道,简单一点说,就是掌握说话的技巧通过实地应用,结合人的情感喜怒哀乐的变化以有效说服他人的目的,让他人诚服于己,达到自己的目的,简称捭阖之术,一捭一阖巧妙应用。

苏秦通读了鬼谷子亲手撰写的课本,自以为已经出师,于是就离开齐国,决定去实现自己心里的小盘算。但是苏秦太年轻了,上来就犯了一个错误。把自己往火坑推,最后以失败告终,屋漏偏逢连夜雨,苦逼兮兮的苏秦给秦惠公写信,投情,诉说连横的好处。可是这就像爱情呀,不管苏秦说得怎么深情款款,不爱就是不爱,秦惠公给苏秦的答复永远是那么冷漠---不用,不要。

穷困潦倒的苏秦只能灰溜溜地逃回家乡,可家乡也不是什么温柔的避风港。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家人的脸比门板还冰冷: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对他们而言,苏秦只是个没卵用的饭桶无赖。

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苏秦心理知道,就算天下没有一个人认可我,就算身在家里,也吃不上一顿饱饭。他也要从深渊里,自己爬出来。

他在屋里重读那些带给他思想和智慧的书籍,困了就用锥子扎大腿,用痛苦和耻辱从逆境中开始谋划了一条翻盘逆袭,超神之路。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的功夫,悉求真谛,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一年之后,苏秦重新从小书屋里走了出来,这次他的判断很准确。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 也不信任他。于是,他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已经死了。就游说惠王说:“秦是个四面山关险固的国家,为 群山所环抱,渭水如带横流,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这真是个险要、肥 沃、丰饶的天然府库啊。凭着秦国众多的百姓,训练有素的士兵,足以用来吞并天下,建立帝业而统治四方。”秦惠王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秦国刚刚处死商鞅,讳恨游说的人,因而不任用苏秦。

于是,他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让自己的弟弟赵成出任国相,封号叫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又去燕国游说,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拜见燕王。他劝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辽东,北边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区域纵横两千多里,武装部队几十万人,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储存的粮食足够用好几年。南有碣石、雁门的肥沃土地,北有红枣和板栗的收益,百姓即使不耕作,光是这红枣、板栗的收获也足够富裕的了。这就是所说的天然府库啊。

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燕文侯是苏秦最初的伯乐,,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苏秦收到了燕国的资助,出发去游说赵国。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 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指出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 进而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并建议赵国组建六国联盟并力抗秦,如此一来,六国一体,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成功了。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

合纵六国

说韩

苏秦到了韩国,游说韩宣王。

苏秦先分析韩国的优势:地势坚固,军队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 再陈述臣服秦国的弊端:侍奉秦国,秦必然要求割让宜阳、成皋,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 最后苏秦说: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

韩宣王听完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说魏

苏秦来到魏国,游说魏襄王。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车马奔驰,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国,每年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 接着苏秦以越王勾践和武王伐纣的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 最后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魏王说:“我从没听过如此贤明的指教,愿举国相从。”

说齐

于是苏秦向东行进,来到齐国,游说齐宣王。苏秦先分析齐国国势,指出:“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 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一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

接着指出齐国的战略失误:“韩、魏之畏惧秦国,是因为和秦国接壤,双方如若交战,十日内即可分出胜负,胜,则兵力损失严重,四境无法保护;不胜,则国家将要灭亡,所以韩、魏才如此看重和秦国的交战,且很容易向秦国臣服。 但是齐国和秦国的情况就不同了,齐国险要、易守难攻,且秦国孤军远征,顾虑重重,明显不能对齐国构成威胁。 如此形势下,却想侍奉秦国,是大臣们的战略过失。如今齐国没有臣服秦国之名,却有国富民强之实,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

齐宣王说:“我不聪明,且居住在偏僻靠海的东境,从未听过您高明的教诲。如今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说楚

苏秦说服齐国后,向西南行进,到达楚国,游说楚威王。苏秦先分析楚国,进言说:“楚国地方五千余里,军队有百万之众,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存粮足够支用十年,这些都是称霸的资本;如果您也侍奉秦国,那没有哪个诸侯不臣服秦国了。” 接着分析天下形势,说:“秦国最大的忧患就是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合纵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衡成功,秦国就会称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纵以孤立秦国,否则秦国兵分两路,都邑鄢郢就有危险。”

最后苏秦又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公敌。主张连衡之人都想割地给秦,这是敬奉仇敌,对外依仗强秦,对内挟持君主,罪恶深重。合纵成功,各诸侯会割地事楚;连横成功,楚就要割地奉秦。二者天上地下,希望您能好好考虑。”

楚王说:“秦楚接壤,秦有吞并之意,不可亲和。韩、魏经常遭受秦国威胁,不可与之深入谋划,怕有叛逆之人告密,危及国家安全。我自料以楚抗秦,又未必能胜。与群臣谋划,皆不可信,因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如今您打算统一天下,团结诸侯,保护危国,我愿举国服从。联盟顺利成立,苏秦被任命为从纵约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联盟魁首,。

但是联盟毕竟是个多国加盟的松散组织,一旦共同的敌人秦国衰弱,联盟必定会内乱,我们知道,后来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维持一个稳定的同盟可比推动同盟的建立还要难,苏秦是怎样做到的呢?

智激张仪

苏秦在赵国时,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苏秦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到来后,苏秦却故意不理不睬,并当众羞辱后打发他离开。张仪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知道后,感叹自己没有苏秦高明,并许诺在苏秦当权时不攻打赵国。苏秦的一个小小谋划,既激励了张仪咸鱼翻身,也为自己的联盟的巩固奠定了基础,一举两得,深谋远虑。

联盟破裂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后来,秦国派使臣犀首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

他想做的只是功成名就,名垂千古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该做的都做到了,他形成了战国时代最大的国家联盟,被委任为从约长,已经到达了巅峰。他还能怎样向上爬,还能把六国合一,自己当国王不成?他没了向上的动力,也没有哪个国家有秦国那么好的局面可以向着一统天下进军。

所以苏秦只需要好吃好喝,开开心心度日就够了。即使六国联盟破灭了,但是苏秦在六国内地位超然,他甚至为所欲为到睡了燕国太后,燕易王都没有追究,反而还厚待苏秦。真的是活出了精彩,活出了高度,高山仰止。荣华一生。后来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逃到了齐国,他活跃在齐国的心脏地带,然后肆无忌惮地向燕国私通消息,他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搞垮齐国,让燕国获利。但他所有的行动,却都像是是站在齐国这一边,连齐王不断地夸奖苏秦忠心耿耿,谋虑精准。他让齐王将自己以叛国罪将尸体车裂,然后有谁来领赏,那就是凶手,苏秦大仇得报!

纵观苏秦这老油条的一生,游走在各个国家之间,他总能很好地把握各个国家的痛点,让自己的才能很好地发挥,顺便为自己谋取名声和利益。而且他的名声还很好,从穷小子奋斗成六国丞相的励志书即使在今天也肯定是最畅销的种类。锥刺股读书的经历,也让他的故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成为了刻苦学习的必知典范。

苏秦凭什么以一介书生的身份能兼任六国丞相?

第一,这也是最主要的一点,苏秦能说。能说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拿两个人来做对比,在战国初期到中期,天下公认的论战最强,最能骂人的名士是谁?孟子,孟子骂人,能把人骂的狗血淋头还没法反驳,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能说能骂的老夫子,却被张仪骂的气血上涌哑口无言,而且还不是一次。那张仪是谁?是苏秦的同门,两人的口才一向是难分伯仲,每次见面都会先辩论一番,从这里就能够看得出来,苏秦的口才在当时绝对算是数一数二的,就算是是现在的这个名嘴那个名嘴,就算再能说,充其量也就是不分上下吧。

第二,光能说可不行,就比如让同样能说的人去游说君王,可能见了面还没说话就被君王仪仗的威仪惊赫的说不出话来了,要知道一个长期居于高位的人身上都是会自然带有一种上位者的气势的,这个不信不行。苏秦就有这种无论是在任何人面前都能侃侃而谈的胆魄,这一点原因,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确实有才华,而且对天下大势清楚。光有胆识能说不行,君主为什么要采纳你的建议?得有好处才行,而苏秦就是靠着自己能说,再加上对天下大势的理解剖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面对不同的君主陈说不同的利害,让君主深信自己的策略是好处最多的,如果不采纳就有可能国破家亡,因势利导,陈说利弊,让六国的君主都觉得不在这么做不行,必须得这么做。

第四,当时的形势需要。仅仅是上面的几点原因,最多是让各国君主采用苏秦的策略,不一定要拜苏秦为丞相,苏秦之所以能够兼任六国丞相,并不是真的帮助六国处理本国政事,更多的是一个形势需要,也是为了方便六国之间的外交周旋。在这一点上,燕文侯开了个好头,拜苏秦为丞相出使他国,并且派了子之跟随,后面的几国也纷纷如此,由此之后,苏秦身兼六国相印,带出来了“战国四公子”,几乎是一人撑起来了战国中期的一个时代。

无论如何,苏秦的真才实干也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就算是再能说,也不可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现在想起来,战国时确实才学名士的一个极好的时代,各国均是注重实学,只要有真实才干,可能游说君主发表一番自己的见解,便能被拜上卿。那个时代的名士,敢为知己者死,敢于“和则留不合则去”,现在想一想当时的情形,依然能让人荡气回肠。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