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张郃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洪击退,随后投降曹操。官拜偏将军。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被迫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身亡。
张郃本是袁绍手下,于官渡之战投奔曹操,此后南征北战,曹魏大的战役他几乎全部参加,战功赫赫。比如曹刘汉中争夺战,刘备亲率大军进攻汉中,曹军汉中军团主将夏侯渊,把张郃安排在了战役最前沿的广石。刘备选精锐部队一万多人,分作十队,昼夜轮番猛攻广石,张郃亲率卫队搏战,顽强地挡住了蜀军的进攻。后来夏侯渊战死,全军推举张郃为临时主帅,张郃临危不乱,保住了一支军团的完整建制。刘备一开始就轻视夏侯渊而忌惮张郃,夏侯渊战死后,刘备并没有多么高兴,他说:杀死夏侯渊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还没有击败张郃呢。
张郃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其实在汉中战役中之前,张郃就曾率领曹军深入巴中,威胁新得巴蜀的刘备,刘备当时派出了大将张飞迎战,张飞废了很大的力气,最后依靠主场作战的优势才勉强将张郃逐走。张郃在前期的军事生涯中虽然屡立功勋,威震一方,但是,作为外姓将军,他的功劳很大一部分被曹氏宗室战将瓜分了。
比如夏侯渊平定陇右凉州之战,翻阅史籍我们就会发现,张郃一直是夏侯渊大军的前锋,那场摧枯拉朽,突进千里,击败马超韩遂的战役,使夏侯渊获得了“虎步关右”的美誉,但真正的硬仗和恶仗,大多是前锋张郃打的。还有后来的曹丕南征之战,张郃一直充当全军尖刀,进攻东吴重兵布防的“中洲要塞”,并取得胜利。可结果战后张郃未见升迁,倒是他的顶头上司曹真、夏侯尚升了官。直到魏明帝时代,张郃的才能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由于魏国在西线没有任何防备,因此战役初期蜀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三郡响应,关中震动。”面对关中即将失守的危险,魏明帝曹睿启用了张郃。史书记载;“加(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所谓“特进”,就是破格提拔的意思,可见,曹睿认为只有张郃能够挡住诸葛亮。张郃没有让曹睿失望,他率领曹军击败马谡,占领街亭,迫使诸葛亮大军撤退,保住了曹魏的西部边境线。
同年冬天,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兵出陈仓,魏明帝急召张郃进京,并配属给他三万中央禁军精锐,并对张郃说:“你快去增援吧,晚了的话陈仓就要丢了。”这一次,张郃体现出了杰出的军事素养和高超的预见能力,他回答魏明帝道:“我已经料定,诸葛亮的粮草撑不了十天,还没等我到陈仓,蜀军就会撤退的。”结果,真如张郃所料,诸葛亮粮草用尽,无功而返。
张郃通晓军事变化规律,善于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役计划,从没有失算过,从蜀军主帅诸葛亮到蜀军基层将领都惧怕他。张郃常年活跃在西部,深受魏军将士信赖和爱戴,但是,最终这位名将却惨死于锋镝之下。张郃是死于木门道追击战。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国命司马懿统帅魏军西路军团迎战,诸葛亮长期与魏军对峙,最后因粮草不济而撤退,张郃亲自率领部队追赶,结果在木门道中了蜀军埋伏,右膝中箭而死。
同为降将,张郃和张辽谁更强一些?
第一,张郃属于智将类型的武将官渡之战前曾经屡次向袁绍出谋划策,可惜袁绍不能采纳,最终张郃和高览弃袁绍投靠曹操。曹操十分高兴的迎接了二人,并且说了一句“二位将军来投,有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微子是谁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韩信不会有人不知道吧?曹操这么评价张郃充分说明了张郃是一员足智多谋的将领。
第二,张郃武艺也很高。
我们看《三国演义》恐怕把张郃贬低的成了无能之辈,因为他总是战败,甚至有一次被张飞打的一个人步行逃了回去。这就太狼狈了,也太丢人了,对于一个将领来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但是不得不说,这只是演义,不是历史。历史上的张郃并没有屡次战败,有几次被打败是因为对方是超一流的能量,比如马超,比如张飞,比如赵云。张郃能打的刘备诸葛亮胆战心惊不是吹的。这都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威风。
第三,张郃屡败屡战,从不放弃。说实话,这是我认为张郃最好的品质。
对于一个将领来说,屡战屡败是一种耻辱。汉高祖刘邦屡败于项羽,以至于后面他都不愿意再亲自带兵了,干脆交给别人来带。张郃也是如此,张郃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他从没放弃过。所以虽然他数次战败,但是他的对手却丝毫不敢轻视他。以上是张郃的个人特点。另外,张郃在曹操时代官职很低,比不上五子良将中任何一人。他的征西车骑将军是曹睿时代才封给他的。张郃于公元229年被司马懿逼迫追击诸葛亮,在木门道遇到伏击,膝盖中箭而亡。这只能算战死了。
再来看张辽
第一,张辽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制定解决方案。
这一点可以参照张辽平定东海郡昌豨之乱。张辽和昌豨都是吕布旧将,下邳城吕布覆灭后,张辽投入了曹操麾下,昌豨却不愿投降,于是张辽率军前来平叛。张辽通过观察发现,每次张辽巡视东海城的时候昌豨都盯着他看,似乎有话要说,而且昌豨只是守城,并不出击,也不放箭。张辽仔细分析了昌豨这一系列反常的行为,认为昌豨肯定是想投降,但是却怕曹操落井下石杀了他,所以心有顾忌犹豫不决。于是张辽决定自己单人独骑进城劝降,果然事情圆满解决,昌豨投降了曹操,皆大欢喜。虽然时候曹操责备张辽身为大将不应该孤身犯险,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张辽通过观察,仔细分析,才得出结论,并且制定了解决方案。这才敢进城劝降的,否则他怎么敢孤身犯险呢!
第二,张辽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
逍遥津之战天下闻名,三国迷们肯定都知道。张辽的辉煌战绩令军事迷们钦佩不已。可是早知道,孙权的十万大军可是真真的这个数据,甚至还要多,合肥城的魏军只有7000余守军,实力悬殊太大,而且人心不齐。按理说这样的情况恐怕魏军很难守住,但是张辽不但守住了城池,还差点抓住了孙权,把不可一世的吴军打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样辉煌的战绩除了其他原因外,还有一条就是张辽善于抓住时机。在这一战中,张辽两次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出击,这才取得了这么辉煌的战果。
第一次是孙权刚刚到达,立足不稳,张辽观察发现孙权身边士兵不多,于是连夜挑选了800名勇士,打开城门出击。第二次是吴军久攻合肥城不能克,于是孙权退兵,可是孙权这时候犯了个大错,就是把大军都撤回了逍遥津南岸,自己以及众将带少数亲兵殿后。这样愚蠢的做法再次给了张辽机会,张辽抓住机会立刻全军出击,差点抓住孙权。
第三,张辽的武力十分强悍。
我们看《三国演义》觉得张辽在武艺方面一般般,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可是真正的历史上张辽的武艺非常高。孙权夸甘宁时曾说过“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匹敌也!”说明孙权在比较东吴武将的武力时,总是以张辽为参照标准,他认为东吴只有甘宁能匹敌张辽。这变相说明张辽武艺非常高。逍遥津之战张辽第一次出击时直接两刀干掉两个吴将,其中有一个还是东吴十二虎臣之一的陈武。后来干脆直接边杀人边高喊自己是张辽,这就太嚣张了,完全没把吴军放在眼里嘛!大呼自己的名字,那不就是在吸引火力吗?可见张辽一点都不害怕。对自己的武艺充满信心。
第四,张辽心胸宽广,为人大度。
这一点还是参照逍遥津之战。逍遥津之战前合肥城的魏军是一盘散沙,张辽,李典,乐进三个大将谁都不服谁。虽然曹操任命张辽为主将,李典乐进为副将,但是老实讲,这两个将领实力完全是跟张辽差不了多少,而且两个人都是曹操的“老人”,所以他们肯定不服张辽。在这种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的团队中,怎么能协同作战呢?于是张辽在战前进行了动员,表示了自己大公无私的胸怀,令李典乐进二人惭愧不已,三个人之间也因张辽的大度而和好,一盘散沙被张辽拧成了一股绳,这才能协同作战,大败吴军。
以上是他的个人能力。另外,张辽的官职是前将军,一直以来都是镇守魏国东南界,震慑东吴。并且是病死的,属于善终性质的。吴国是谈张辽色变。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张辽不管是个人能力还是官职还是是否善终方面均强于张郃,所以结论就是张辽强于张郃。古人把张辽列于武庙中而张郃未能进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郃也是一员十分有能力的将领。他能跟张辽一起入选五子良将足以说明张郃的能力很强。不管怎样,他们都是曹魏的肱股之臣,擎天之柱。正是有了他们,才能成就魏武帝挥鞭平天下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