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田文镜:雍正皇帝的心腹 刚正如铁,绝不苟且 乾隆帝为何却命人平了田文镜的坟墓?

田文镜是清朝康熙、雍正时大臣。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二岁的田文镜出仕县丞,升知县、知州,历二十余年。雍正帝即位后,深受宠待。田文镜凭借多年担任地方官的经验,大力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针,以整饬弊政。清查积欠,实行耗羡提解;限制绅衿特权,严限交纳钱粮;严行保甲制度等。但引起一些官员不满,先后受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然而雍正帝以其实心任事,称之为“模范疆吏”,任用如故。

很长一段时间内,田文镜都是一个官场上很普通的小人物。他没有特别的出身,虽然是八旗子弟,但没有得到什么特殊提拔。在科举上也没有什么成绩,只是在国子监完成学业后,就被选到县丞任职。县丞是正八品,一般八旗子弟都从侍卫或者笔帖式踏入仕途,很少从地方末等官职走起。

而且,田文镜干了二十二年才升迁到五品知州。这种官员很难被人相中,也不会被当成“政坛明星”。康熙去世前,田文镜被提拔到内阁侍读学士,官阶从四品,算是中级官员行列。可是,此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清朝惯例,文官七十退休。

如果按正常轨迹看,田文镜退休前大概可以升迁到二、三品官员行列,已经非常不错。出乎意料的是,田文镜被提拔到总督一级的封疆大吏,又加兵部尚书衔,官居一品,死后还有谥号。雍正对田文镜的宠信,不仅是把他提拔到这个位置上,而且对他颇为偏护。即便田文镜有过失,雍正也会为他回避。

雍正对田文镜的宠信,不仅是把他提到这个位置上,而且对他颇为偏护。即便田文镜有过失,雍正也会帮他主动躲避责任。雍正四年,御史谢济世向雍正弹劾田文镜任河南巡抚时的诸多过错,甚至列出十条罪状,包括“营私负国,贪虐不法”,只要一条成立,田文镜都脱不了干系。可是,雍正不仅驳回谢济世的奏疏,还在谢济世第二次上疏时,把他发配到边地充军。雍正对田文镜的宠信,有多重因素的影响。

田文镜的个人能力不差。长期无法得到提拔的结果,让田文镜有多年地方从政经历。州县一级的官府有一个特点。它跟百姓能够直接接触,了解民情,同时又秉持朝廷政令。只要用心,就可以很好摸清官场情况,了解朝廷政令颁布后,在地方实际推行情况。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对官员来说,有基层工作经历,对从政极为有益。这也是命运让人捉摸不透的地方。很多看似无用功的努力,却是日后转折的铺垫。

雍正稍微磨砺田文镜后,就让他担负重任。这跟提拔李卫的路径相似。雍正继位后,立志鼎固革新下,希望打破康熙后期的种种弊政。作为一把手,不光是自己能干,更要提拔新人。雍正认为田文镜可以胜任。田文镜上任后,也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雍正定下的改革方针,田文镜能够勇于任事,敢于推行,这非常不易。康熙后期,诸多制度皆有漏洞弊端,遗害甚广。官员腐败问题、财政税收问题、私盐贩卖等。

雍正一面堵住官员腐败漏洞,一面提高官员收入,希望借此阻止他们腐败。养廉银就是其中一种。这是地方官征收赋税时,额外加上的款项,属于官员从百姓身上勒索的非法收入。雍正将这部分收入纳为合法收入后,一部分拿给朝廷,一部分归还官员,设为养廉银。其余变革又有许多。比如让官绅缴纳赋税等。想要推行这些变革,并不容易。官员对反腐非常抵触。官绅对上交赋税消极应对。

涉及到钱财的事情,中间便有许多猫腻。如果不是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混得跟人精一般,恐怕很容易被糊弄过去。田文镜上任后,开始清理财政账单,为反腐做准备。对辖区内官绅群体,用各种办法限制他们的权力,为他们正常纳税做铺垫,又推行保甲制度,增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田文镜还能给雍正总结出一套比较可行的经验,用来推广到其他地方。对于雍正来说非常适用。田文镜对雍正极为忠心,不搞结党营私,跟皇帝对抗的做法。事实上,这也是雍正一直挑选模范官员的样板。

被雍正誉为三大模范督抚,并希望推广给全国官员作为表率的鄂尔泰、李卫、田文镜三人,都有同样的特点。又能干又忠心。事实上,在谢济世弹劾田文镜后,雍正还公开表扬田文镜是“模范疆吏”。其实,雍正不仅对田文镜多加宠信包庇,对李卫、鄂尔泰等人也是如此。李卫被当年到云南的时候,遭到云南官场一致反对。可雍正还是继续重用李卫,并对他继续提拔。所以说,田文镜可以得到雍正宠信重用,既有他个人能力使然,也有雍正用人,以及当时历史大背景的影响。

雍正十年,田文镜逝世,雍正为其上谥号为“端肃”,并特命河南省城为其设立专祠,更为重要的是,雍正亲自在泰陵附近赐予一片土地安葬田文镜,足可见雍正对于田文镜的宠爱。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对于田文镜负面评价之声是一浪高过一浪。早在雍正在位期间,田文镜就遭到直隶总督李绂、监察御史谢济世参劾,被雍正压了下来。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之后,罢免了田文镜曾经的下属王士俊的官位,并旁打侧敲表达了对于田文镜的不满,就此拉开了批判田文镜的序幕。乾隆皇帝先是在乾隆三年,“阴错阳差”的扒了田文镜的墓地,随后在更是评价说:“鄂尔泰、李卫、田文镜皆皇考所最称许者,其实文镜不及卫,卫又不及鄂尔泰。”由此可见,乾隆皇帝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宠臣田文镜是非常的厌恶和不屑。

田文镜墓被乾隆皇帝拆掉,看似是“阴错阳差”,实际上也有着其必然的原因。

乾隆三年,乾隆皇帝前往清西陵地区拜祭自己父亲雍正皇帝的路途中,由于车驾太大,通行不畅,经核查才知道是田文镜的墓延伸到了御道上因而影响了乾隆皇帝的通行,随行的官员在问乾隆皇帝处置办法的时候,乾隆皇帝用一个模棱两个的词“拉倒”作为了回应,而等到乾隆皇帝结束了对于雍正的拜祭,返回京城的过程中,发现田文镜的墓已经被人拆平了,而他也没有在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件事情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尽管这是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但其结果有着必然性。

首先,乾隆皇帝本身是真心的看不上田文镜。

田文镜之所以为雍正皇帝所器重,一方面是因为田文镜为官清廉、敬业勤奋,另一方面是田文镜作为监生出身,被雍正皇帝树立为标杆,是为了拉拢这部分官员群体为自己效力。

但是田文镜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就是待人处事有欠宽和,过于严苛,可以说田文镜是典型的“酷吏”,同时还有着“沽名钓誉”的黑历史,再加上乾隆皇帝崇拜的是自己以“仁德治国”的爷爷康熙皇帝,并不是自己的非常严厉而又严酷的父亲雍正,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看不上田文镜。“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而属员又复承其意旨,剥削成风,豫民重受其困。”

其次,田文镜此前得罪的人太多了,乾隆皇帝也是为了平息众怒。

田文镜早在雍正年间就遭到了弹劾,被雍正压了下来,到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后,对于田文镜及其下属官员的弹劾就没有停止过,可见整个官场对于田文镜的负面评价和怨言是非常之大的。可以说刚刚登基的乾隆皇帝也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拉拢官员队伍,所以必须要对田文镜进行一定的清算。

同时也不得不说的是,乾隆皇帝这样处置田文镜也是为了更好的拉拢鄂尔泰。鄂尔泰是雍正临终前安排的“托孤重臣”,也是满洲官员的实际首领和代表人物,乾隆登基之处非常倚重与鄂尔泰、张廷玉这样的前朝旧臣,而鄂尔泰在此之前与李卫、田文镜的关系非常的紧张没,因而乾隆皇帝也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拉拢鄂尔泰。

再次,也是最让乾隆皇帝看不惯的是,田文镜的墓地在雍正皇帝的泰陵地区。

田文镜不受到乾隆皇帝的喜欢,也遭到了众多朝臣的弹劾,可是田文镜却依然能葬在雍正皇帝陵寝的附近,继续陪侍雍正皇帝,享受这份莫大的荣誉,这必然让乾隆皇帝感到非常的不痛快。

要知道,雍正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也是乾隆皇帝非常敬重的叔叔,怡贤亲王胤祥,当年为了彰显君臣身份有别,不惜用“吞土”的方式来拒绝雍正计划将其葬在泰陵地区的安排。相比于胤祥,田文镜无论是地位,声望,还是乾隆皇帝的敬重程度都比不上,自然也就不会允许他葬在雍正的陵寝附近了。所以,田文镜的墓地被拆实际上是迟早的事情,整个墓地除了两座石龟驮着的雍正皇帝题写的诔文碑外,其余的也都是荡然无存了。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