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名将之一,那么他究竟多厉害,有何战绩,竟能与白起并肩?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
关于廉颇的生卒年月和家庭出身,我们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史书上对廉颇第一次的记载是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这个地方。凭着这个战功廉颇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廉颇算是功成名就,然而此时蔺相如只是宦者令缪贤家的一个普通门客,可见两人身份之悬殊。
然而这之后没多久赵国就成了蔺相如的舞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蔺相如凭借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功劳也被封为上卿,而且地位一下子窜到了廉颇之上。想想这事搁谁身上都会不服气的,毕竟廉颇的地位是他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而蔺相如的上卿只是动动嘴皮子的功夫,至少在廉颇看来是这样的。随后就发生了负荆请罪的故事。从此赵国将相和睦,一致对外。
廉颇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将,在随后的五年里,廉颇三战三捷,接连战败齐国和魏国。廉颇俨然是赵国武将之首。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的时候赵国爆发了一场大战,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廉颇当然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只是廉颇被动防守,引来了赵王不满,再加上白起的离间计,廉颇被赵括替换掉了。最终赵国战败,要不是楚国和魏国的救援,赵国险些灭亡。
公元前254年,长平之战五年后,燕国想捡便宜便发兵攻打赵国。廉颇再次被启用,给了燕军一个迎头痛击,干掉了燕军的主将。赵王很高兴,封廉颇为信平君,并代理相国,这个时候廉颇的权利值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公元前248年,廉颇又率军攻克魏国繁阳。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廉颇受到两代赵王的重用,已经很不容易了。等到赵孝成王死,赵悼襄王即位后,廉颇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赵悼襄王派自己的亲信乐乘来接替廉颇的位子,廉颇并不是个好脾气,要不然当年也不会和蔺相如闹矛盾,大怒之下的廉颇挥军攻打乐乘,打的乐乘不知道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廉颇因此得罪了赵悼襄王,也不敢留在赵国,于是逃亡到了魏国。这一年大约是公元前244年。
廉颇在魏都大梁住了很久,一直得不到魏国重用。而另一方面此时赵国面对秦国的进攻连连失利,赵王无奈之下想重新启用廉颇,便派人来大梁探望廉颇。廉颇也想重上战场,当着使者的面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甲上马,显示自己的武力。只可惜这个使者受了廉颇仇家的收买,回头回复赵王了一句经典名言“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如此,廉颇失去了返回赵国的机会。再后来廉颇被楚国挖走,到楚国当了将军,只是没有战功,最终死在了寿春。
从廉颇的的战绩上来看,其实廉颇的功绩并不是很精彩,而且每次每场战争,都不是非常的著名,和四大名将中其他三位将军是不能比的。廉颇最出名的两件事就是,一个是我们熟悉的将相和,还有一个就是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这个浩大的战役中,廉颇与秦军交战的时候,前期也没有取得什么好的成果,于是就开始筑建一些防御工程来抵御秦国的攻击。秦国在廉颇的防守之下也没有去得太好的成就,两边就这样僵持不下。后来赵王换了赵括为将,结果赵括主动出击,被秦国打的落花流水。但是这场战役中,廉颇也没有太突出的表现,只是防守,而且再防守下去的话,赵国也不一定能支撑这一支军队的消耗,最后可能也会被打败。
所以廉颇能被选入四大名将中,小编认为首先廉颇的军事能力还是不错的,在他的这些战役中基本上很少有败仗,廉颇用兵在优势的时候,可以迅速拿下战争的胜利,而劣势的时候却还能稳住军队严防死守,也不会让敌人占有一点便宜。廉颇可以说是一代名将,但是如果要和其他三位将军比军事能力的话可能有些不足,但是要看综合能力的话廉颇还是不错的,并且廉颇打仗也没有败绩,所以这也是廉颇能成为四大名将之一的理由之一。还有一大部分原因就是《千字文》中的起翦颇牧,用兵最精,这也是极大的承认了廉颇能力。
廉颇一生参加的战役有很多。并非一些战役规模小,不出名。而是由于史书记载有所取舍。决定国运的大战才会被记载为人熟知。但并不代表其他的战役对于当时各国来讲无关紧要。在从廉颇个人的战绩来讲,基本没有战败一说。因此,也可以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司马迁评价他:“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王夫之更是评价到:“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