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年羹尧:沙场猛将、封疆大吏 曾立下赫赫战功,是什么因素促使雍正除掉年羹尧?

年羹尧是清朝名将,历经康熙、雍正两朝。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十一日,曾经战功赫赫、盛极一时的年大将军被雍正帝赐死。这个军事奇才,康熙年间的沙场猛将,封疆大吏,雍正朝的抚远大将军、一等公、太保,最终还是倒下了。

年羹尧,安徽凤阳人,和明太祖朱元璋是老乡,官二代出身,父亲年遐龄做官最大做到湖广巡抚。既然出身在官宦人家,走上仕途成为年的必然选择。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中进士,开始只是从事一些文官的工作,到了康熙四十八年,荣升四川巡抚(类似于今天的省级一把手),成为封疆大吏,这年,年羹尧刚好三十岁。

平步青云

让年羹尧很快平步青云的是他的赫赫战功。在平定了川蜀一带少数民族土司的叛乱后,西北的胜利为年的进一步升擢打稳了基础。康熙晚年,曾经被年轻的康熙帝打得服服帖帖的少数民族再次变得不安分起来,频繁骚扰西藏、青海和内蒙地区。这也成为康熙帝晚年的一块心头病。年羹尧带兵的本事和军事才能在平叛西北行动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巧妙利用叛军内部的矛盾分化敌人,同时善于把握出战时机,到了雍正初年,西北的隐患已经基本被消除。

位极人臣,无以复加。雍正帝对年向来是极度信任与宠幸。对于西北的胜利,雍正对他甚至用“感恩”来形容。虽然这有失帝王风范,但是可见其对年有多高的评价。“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这是雍正帝当着满朝文武说的原话。同样也是这句话害了年。后来雍正自己也违背了这些话。

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

趾高气扬,嚣张跋扈。由于雍正帝的高度评价和吹捧,年自然成了如霍光、张居正一般的人物。上面对他如此宠幸,大小官员自然排队巴结,年也在各种吹捧中逐渐迷失自我,“人臣之道”被抛之脑后。年出行,百官跪迎,他趾高气扬的姿态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树大招风,很多人望风归附,使得年有了结党营私的倾向,然而雍正帝最痛恨的就是结党。当时许多的官员只要给年羹尧好处,他就会把他们推荐给雍正帝,有时甚至以逼迫的语气让雍正授予他们官职。世人称之为“年选”,久而久之,一场风暴即将到来。

耳不聪,目不明。早年的年羹尧也算得上一个清廉、勤奋的官吏,有节操,善自律。自从顺风顺水、青云直上之后,思想逐渐松懈。他手握西北重兵,连蒙古王公见到他都要行跪拜之礼,在辖区内作威作福。雍正帝曾经提醒过他,“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这是雍正二年给他的上谕。然而,此时的年依然居功自傲,把雍正的规劝和提醒当做耳旁风。

夕替朝乾

夕阳朝乾,最终凉透。在雍正对年不满的态度公开化后,那些曾经攀附年的官员开始揭露年的罪状,纷纷上奏弹劾,真是墙倒众人推。雍正三年三月,天空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祥瑞”。年羹尧同其他官员一样上书祝贺,但却把“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原本想拍马屁说雍正勤奋,结果变成了诅咒雍正早死。这下,雍正有了清算年的借口。雍正三年十二月,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年的九十二大罪,分别是“大逆罪五条,欺罔罪九条,僭越罪十六条,狂悖罪十三条,专擅罪六条,忌刻罪六条,残忍罪四条,贪婪罪十八条,侵蚀罪十五条。”

上谕:鬼神夺走了你的魂魄,朕本是一片佛心,想启你天良,从此敛去锋芒,忠心事主而已。亏你还有脸在奏折上大放厥词, 把“朝乾夕惕”四字做“夕惕朝乾”, 以断不可对君父之言对朕!你既不许朕“朝乾夕惕”, 则你青海之功朕亦在许与不许之间。看来, 你当不得一个大字, 着即改授杭州将军。朕早有闻言:“帝出三江口, 嘉湖做战场之语” 朕想, 你若自称帝, 乃天定数也, 朕亦难挽,若你不肯为 ,有你统朕此数千兵马, 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见谕即行交割印信, 即刻启程, 钦此。

这是《雍正王朝》中的上谕台词,和史书记载无甚差别。年羹尧若能收敛锋芒,学学圣人的忠恕和中庸之道,本本分分服侍雍正,也不至于最后被赐自尽。他忘了自己的定位是最致命的,以至于对雍正构成威胁。年犯了军人武将最忌讳的骄纵和跋扈,结果自然是凉凉。

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雍正除掉年羹尧的呢?

屡屡犯上,忍无可忍。

年羹尧出任大将军后,傲娇的小情绪就像热气球一样开始膨胀,从斩杀雍正帝派去大营助其征集粮草的孙茂才,到私杀运粮迟到一天的河南运粮官,年羹尧的气焰嚣张到了极点,年羹尧西北凯旋归来,雍正亲自出城迎接,当大臣全都跪拜行礼时,年羹尧却故意炫耀,面见圣驾迟迟不肯下马,满朝震惊,而年羹尧却不以为然。

当雍正召集有功将士觐见时,令他们卸甲,他们却对圣旨置若罔闻,年羹尧的一个口令,他们则迅速遵从,皇帝都有点抹不开面子,而年羹尧还洋洋得意的说:他们久在军旅,只知军令,不知圣命。简直作死!更令雍正气愤的是他对年羹尧一直有各种暗示、敲打,但他置若罔闻,就在他一贬再贬的赴任路上,他仍然时时处处以大将军自居,到最后被贬到守城门时,他还穿上雍正赏赐他的黄马褂到处招摇,以暗讽雍正的鸟尽弓藏。这一系列的作死,让雍正忍无可忍。

年羹尧睚眦必报,防止放虎归山。

年羹尧军事才能突出,并且为出手段毒辣、果断,就因为雍正的一句话,他便血洗江夏镇。在出征西北,虽未快速取胜,但是也是靠其军事才能和铁腕手段取得大胜,年羹尧这个人就是一把利剑,握在自己手中就能杀人,但要沦为他用,终成大敌,雍正对他的暗示与一贬再贬,他并未深刻理解,并且可以看出他对雍正也已心生恨意,而此时国库正空虚、八爷党也一直伺机出击,政局极其不稳,年羹尧如果此时彻底倒向八爷党,这对雍正的统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威胁。并且也有证据表明,在过去年羹尧与八爷党有过一些小动作,虽然年羹尧在雍正门前长跪谢罪,得以原谅,但这件事不得不使雍正起防范的心。

雍正不能与满朝文武为敌。

年羹尧不顾大局,只贪图权力,在朝廷缩衣节食供他出征的情况下还是如此恣意妄为、讲求享受,这已深深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反感,但由于军事局势的紧张与雍正的包容,满朝文武没有起而反击,但西北局势稳定之后,年羹尧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作死,开始有人上书将其置之死地,雍正始终下不定决心,如坐针毡,一直等着年羹尧的请罪折和大臣们的求情折,但始终无一人上书求情,甚至连一向宅心仁厚的张廷玉的列举出了年羹尧必死的三条罪,朝局如此,雍正帝左右不了,也无理由再左右,这才痛下杀手。总之一句话,年羹尧的死都死自己作出来的,雍正一直在给他机会,可惜不知道珍惜。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