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大秦宣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 一生风流却换来了大秦帝国的崛起

宣太后是战国时期秦国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在秦国的历史上,秦国的强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宣太后执政的这段时间却是秦国武力最为强盛的时期。

公元前335年左右芈八子出生在楚国,不施粉黛亦有美,从小就生得一副好面容,伶俐聪慧。后来进入秦宫,成为了秦惠文王的妾室并生有一子,赢稷。秦武王赢荡在位仅仅四年就因举鼎而死,真的是不作死就不会死,还真就和他的名字一样,你干嘛这么浪荡呢,好好治理你的江山岂不是更好。当然这都是后话,我们把视线从新拉回到这位传奇女性身上。

秦武王死后,国不可一日无君,处于利益考虑赵国决定力挺赢稷回秦国做王,群臣这才把目光对准了赢稷,并不是电视剧里秦武王临死之际下诏让他做王的,此时此刻的赢稷和他的母亲芈八子正在燕国做人质,经过一番折腾才最终得以回到秦国继任王位,初期由其母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封一代战神白起为将军,开始了对其余六国的鲸吞蚕食的攻伐。

宣太后当政期间:

其一、远交近攻的策略被她玩得神乎其神,当然效果也很好。

其二、消灭义渠,她的丈夫(秦惠文王)统治期间已经把义渠打得一蹶不振,她顺着这股劲道一鼓作气灭了义渠,从此北方再无后顾之忧。

其三、继续加强对巴蜀的统治,古巴蜀是一块肥地,拥有大量的资源可供秦国常年攻伐的消耗力,后来的西汉开国者刘邦也是从古巴蜀发家的。

其四、卓越的治国才干和军事成就。

①宣太后执政期间由燕国主导的联合赵、魏、韩、燕、秦五国,借口是齐国灭了宋国,与齐国大战,齐国险些灭国,从此东方霸主齐国就此陨落彻底沦落为三流国家

②又命白起攻打楚国,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还烧了楚国的先辈祖坟,楚怀王也被骗到秦国,后来辗转到赵国被活活饿死,楚国也就此一蹶不振。

③长平之战,由秦昭襄王与白起主导的战役,坑杀了赵国将近40万军民,这对自胡服骑射以来逐步恢复国力的赵国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此时此刻的战国七雄时代,强大的齐、赵、楚已经不复存在,秦国成为了一家独大,扫灭其余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

公元前265年,这位历史上第一个称为“太后”的传奇女人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生前她与义渠王的爱恨情仇、为儿子竞争王位、成功化解秦国内忧外患、鼓励发展经济和改善内政、攻伐城池军事上取得成果、愿与魏丑夫同穴而眠、功成名就之后在丞相范雎的计划下还政于儿子的种种故事都伴随着她与世长辞。

宣太后性情奔放,政治手腕高超,通过任用魏冉,起用白起,强秦而弱六国。通过几个事例,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宣太后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正史记载的太后的传奇人生以及奔放的性格。

韩疾驰求救于秦,宣太后以床笫之事拒之。

《战国策·韩策二》中记载:楚围雍氏五月。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殽。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殽。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意思是,楚国包围了雍氏,已经五个月。韩国派使者去秦国求救。使者的车辆络绎不绝,秦军没有东出殽塞援韩。韩国又派尚靳出使秦国,对秦王说:“韩国对秦国来说,平时是秦国的屏障,战时出兵就充当先锋。现在韩国有了灾难,秦军不出殽塞援助。我听说,唇亡则齿寒,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而宣太后用极其大胆的一番话,不仅显露出其奔放的性格,更显示出一名卓越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宣太后说,我服侍先王,先王把大腿压在我身上,我受不了;但把身子全压在我身上,我不以为重,为什么呢?因为感到舒服、愉快,对我有好处。现在援救韩国,如果兵力不足,粮食不多,就不足以救韩。解救韩国被围困之危,每天要耗费千金,难道就不能稍微给我国一点好处吗?

这段话揭示了国与国之间所谓的友情和道义,都比不上利益更重要。丘吉尔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韩国弱小而又地处四战之地,西连强秦,北接赵魏,虽有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韩国自术治开始,朝堂上几无生机而暗流涌动,此时已被楚国包围雍丘,时刻有逼近新郑之危,此时韩国朝堂上下妄图以唇亡齿寒典故来游说秦国,大有空手套白狼之意。

此时秦国新君刚立,朝堂不稳,贸然出击而无所获,对昭襄王以及宣太后的政治基础都会带来极大威胁,况且韩国并无礼尚往来之意,白白耗费秦的国力,暗中莫不是强韩而弱秦。两个大国之间所谓的友谊,不管是呼作“亲密的老朋友”,还是比做夫妻好到如同“度蜜月”,最终,朋友会翻脸夫妻会离婚,决定两国关系的,只能是利益。

在宣太后说出这段话之后,秦国朝堂上下莫不大惊,更别提韩国的使臣了,而后世文人对宣太后这一番话的评价,莫过于王士桢“此等淫亵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池北偶谈》)。但是,《诗经·召南·摽有梅》写到“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意思是“少女时候说,矮油小哥,挑个黄道吉日来我家说亲吧。熟女时候说,哎呦小伙,看中了今天就把事儿办了吧。剩女时候说,嗳哟大爷,永远有多远?不如现在就到我家去吧。”

《国风·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意思是大车之声轰隆隆,青色毛毡做车篷。我岂能不想你?就怕你不敢!《国风·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由此可以明白,同宋明时期开始受理学影响而形成的存天理灭人欲观念对性的高压态势相比,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性观念与恋爱观念还是很开放的。

而作为维系西周统治并形成等级规范的《周礼》的“媒风”篇写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翻译成白话就是农历二月,会有相亲大会,未婚男女俩人看对眼了,不必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了,就是不用举行婚礼,拉起小手直接走吧,这是不被禁止的。秦国与西戎混居已久,民风彪悍,不拘礼法,宣太后本是楚人,生性浪漫,所以说出这样的令人羞羞的话,虽然大胆,也是符合时代的。

以色相诱杀义渠王于秦。

义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义渠同周人相处关系比较和谐亲密,因此在西周时期臣服于周人。西周对五戎采取了镇压手段但都遭到激烈反抗,随后将五戎即义渠、郁郅、乌氏、朐衍、彭卢等安置于大原地,唯独义渠因安置之处处大原中心,水草丰美,逐渐壮大。

西周末年,犬戎叛周,兵临镐京城下,并杀幽王于骊山,周平王惧戎狄,慌忙迁都洛邑。义渠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郡国,在今宁县焦村乡的西沟村建立了都城,义渠国建立。在政局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它直接参与了中原合纵与连横的政治、军事角逐,特别是先后同强秦经历了400余年的反复军事较量,成为当时秦国称霸西戎的主要对手。公元前306年,昭襄王年弱由太后当政,“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

自此开始,范雎入秦后第二年义渠被秦吞,设为北地郡,“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为秦并义渠奠定基础,从而有以下几点贡献:

第一,此举扩大了秦的版图,将陇西归于秦统治之下,以长城北拒匈奴,秦靠这道屏障将西北边境紧紧圈住,与郡县制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卫机制,稳固了后方,为东进奠定了政治基础。

第二,由于采取了牺牲色相近三十年以诱杀义渠王的特殊办法,大大削弱了义渠部族的意志,为秦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强制劳力。

第三,为秦的耕战国策提供了充分的农业支持。由于义渠长期处于半农半牧的经济方式之下,以古豳国为中心进行一定的农业生产。《毛诗·豳风》中描述了当地农业状况:“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一派兴旺景象。秦设北地郡也意在开发其为耕地。泾水上游大片草原可农可牧,土壤肥沃,利于提高产量。

这片草场原为义渠人放牧而用,土壤受侵蚀少,秦占此地后,大量拓耕,造成水土流失,使泾水泥沙大增。在宣太后与昭襄王当政时,秦人构造的郑国渠和白渠正利用泾水淤泥为肥料改良盐碱地土质,促进了农业发展。

第四,灭义渠后,秦拥有了几乎整个黄土高原,不同于现代的支离破碎,北地郡丰沛的水草提供了战马和牧业的优良牧场,拥有强悍的战马就会提升骑兵与战车的作战能力,而车骑又是战国时期衡量国力强弱的标准之一,“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马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

综合以上四点可以说,宣太后利用自己的色相充分的发挥了强秦的权术,削弱义渠部族意志,为灭义渠扫平障碍,彻底稳固了秦的后方,促进了义渠部族融入华夏,同时构造出秦国北部边境的双重防卫机制,广阔的草场提供了强悍的战马,开发耕地以及保留半农半牧经济模式为秦东进提供物质基础,大大加快了秦一统六国的进程,使得秦国再无后顾之忧,为之后的远交近攻以及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四贵当政。

宣太后当政时期,任用亲信而逐客卿,以其同母异父弟魏冉为相,封芈戎为新城君,亲近公子芾与公子悝。秦武王举鼎力竭而死,芈八子与惠文后的斗争体现在季君之乱上,由于魏冉在秦国朝堂上的强力支持以及武力镇压,保证了外甥嬴稷的王位继承,也确保了宣太后一族在秦国朝堂的权势。季君之乱最终以宣太后魏冉的胜利告终,昭襄王二年(前305),任庶长的季君公子壮和大臣、诸侯、公子造反,全部被魏冉诛灭。

四贵主政,靠山是宣太后,核心是魏冉,其余三人虽贵然无成就。

魏冉担任秦国国相期间,秦国诱杀义渠,稳固后方;任用白起凭借鄢郢之战打的楚国国土丧失近半,迁都陈郢;凭借伊阙之战,秦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大小城池61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韩之精锐损失殆尽,韩魏国门洞开;与齐国“东西互帝”,加快了秦灭六国的步伐。

然而正如范雎所言,六国只知秦有太后丞相,而不知有王。伴随着一系列辉煌战功的累积,相对应的就是秦国王权的衰落。而王权衰落的后果,三家分晋就是最好的例子。宣太后时期虽然为秦统一中国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大大削弱了王权,增强亲信显贵的地位,这是与商鞅变法所强调的打压宗族强化君权背道而驰。因此,在秦昭王任用范雎为相后,夺太后穰侯兵权,驱逐四贵,收复王权,政由己出。保证了秦国变法的政治优势,减弱了四贵当政对秦带来的打击与君权的衰落。

自秦献公以来,秦历经七世八君,如果没有宣太后与魏冉,嬴稷当不上大秦的王,也没法和惠文后、武后、季君斗争,没法打疼打弱关东六国,为昭王积攒长平之战的国力,强秦而弱六国。但是,如果没有昭襄王后期逐四贵收王权,励志进取,启用新人,秦国的王权终将衰落,与商鞅变法的初衷背道而驰。

而在宣太后时期秦国高层并没有明确的政治战略,甚至出现假道韩魏以伐齐的情况,这对一个立志统一中原的国家来说,匪夷所思的。直到昭王确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重用范雎白起持续对六国施压,才保证了秦国的一骑绝尘。如果没有秦昭王的作为,其子孝文王能否强化王权,秦国的政局能否保证六国统一的继续进行,恐怕从三家分晋的历史教训上,我们也能略知一二。

宣太后奔放而浪漫,同样极富政治家的权术,昭襄王并非傀儡,而是实实在在的有为之君,宣太后的传奇一生为后世女政治家们参与政治而提供了思路,至于功过如何,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评判标准,但是她对大秦帝国建立的功劳仍是需要肯定的。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