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苏秦佩六国相印,合纵六国以抗秦,为何还是以失败告终?苏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苏秦的合纵之术最终成功了吗?

历经辛苦,为实现理想六国合纵终完成

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鬼谷子的高徒。合纵也好,连横也罢,其实都不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只是苏秦和张仪们建功立业的手段。这些学成归来的人才,迫切需要一个平台。所谓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只要给他一个平台,也可合纵,也可连横,看他报效哪个君主而已。

苏秦从鬼谷子那里毕业归来后,并没有立即被哪国的君王聘用,他贫困潦倒,连大嫂都看不上他,更别提社会上的其他人。这对苏秦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于文人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地位也不是最重要的,尊严最重要。为了获得一个文人应有的尊严,苏秦在家苦读兵书战策。历史上有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头悬梁指的是孙敬,锥刺骨指的就是苏秦。苏秦自觉学成后,先去拜访周显王,虽然周朝已没落,但毕竟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不管是周显王还是周显王的大臣们,都对苏秦有了解,认为他就是一个吹牛大王,所以对他采取不信任不任用的态度。凭苏秦之才,如果周显王用了他,或许周朝实现中兴也说不得。周朝活该灭亡,错过了贤才发光发热的机会。

苏秦离开周朝,前往秦国。如果秦惠王用了苏秦,可能就没有合纵一说了,只有连横。假使这样,或许秦始皇统一六国会提前,也就没有张仪什么事了。可惜,秦惠王也错过了机会,那时候秦国刚刚处死了变法派商鞅,苏秦的本事,很可能是商鞅第二,秦惠王怎么会聘用他,其他保守派的大臣们也不会答应,苏秦被秦惠王礼貌地送出国境,其志向在秦国也无用武之地。

苏秦于是将目光转向六国。早在鬼谷子那里,苏秦就已经明了天下大势。秦国不用他的连横之术,他就转而向六国推销他的合纵之术,但进展也并不顺利。赵国的奉阳君相国赵成并不喜欢苏秦,燕国虽地处偏邦,但也并没有立即聘用苏秦这个大才,他在燕国呆了一年才得以见到燕文侯,这时候苏秦抓住了最后的机会,说服了燕文侯。接着,他以燕国为合纵根据地,先后说服了赵国、韩国、魏国、齐国、楚国,这六国国君皆表示以苏秦马首是瞻,让他佩戴六国相印,成为从约长。苏秦的人生愿望终于实现了。

这样的成就,不仅其师弟张仪难望其项背,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出第二个人。这就是大家眼中的苏秦,有着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一生。然而,我们知道,历史形象从来就不是历史真相,伟大的成就,也不代表远大的初衷和高尚的品德。

那,苏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他是个聪明人。

太史公说他“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他不辞辛苦,先后说服燕易王、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对各国君王,先抽丝剥茧地分析天下大势,各国地理优势,国家形势,然后或服之以理,或诱之以利。最终将各怀鬼胎的六国,硬生生绑在一起,共抗暴秦。这般才智不可谓不高,此等口才也不可谓之不好。他劝说六国的辩词,至今读来也确是让人拍案叫绝。

他说服燕国,不讲天下大势,不讲道德曲直,只讲眼前利益,建议燕国放弃百年仇恨同赵国合纵,一绝战乱,积累国力。

他说服赵国,不讲与周边国家的利益纠葛,反而讲赵国的战略形势,西面强秦,环伺多敌,赵国如想称霸,应带头联合诸国抗秦,削秦则赵强,携六国之力,以成自己霸业。

他说服韩国,先扬后抑,以国灭身死的后果智激韩王,使懦弱的韩国也敢于放弃“处处事秦”的外交政策,毅然加入合纵。

他说服魏国,先回顾魏国当年连胜秦国的辉煌历史,再以魏国国内经济不输楚国,却自甘为小国的方式刺激魏王的霸业雄心,以使之加入合纵。

他说服齐国,赞扬齐国国势之强大,又对齐国如此强大的国势却在列国中没有相匹配的影响力和威慑力进行分析,驳斥齐国安于自守的统治思想,令其加入合纵。

他说服楚国,直言楚国有和秦国同等级的国力,且秦强则楚弱,楚强则秦弱,又抛出合纵成功楚国就可称王的诱饵,最后提出五国合纵已经是天赐良机,楚国不参加就丧失了对五国的政治影响力,结果楚王信服并称“举国相从”。

至此,六国合纵在苏秦的几番言论中就轻而易举的达成了。不得不说,苏秦,高明,是个聪明人。

但苏秦这么做,是出于憎恨暴秦,还是出于六国大义?

都不是,苏秦高明,但却绝不高尚,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苏秦憎恨暴秦吗?否。因为最初苏秦是想连横的。

在鬼谷子门下学成《周书阴符》后,苏秦先去侍奉周显王,可见当时他还是有正统思想的,但周显王并不信任他,之后,他西行至秦,向秦惠文王自荐。他游说惠文王“采取连横之策,兼并列国,称帝而治”。只因为秦惠文王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加之刚处死商鞅,国内经历大的变动,政局不定,功勋旧臣讨厌信口开河的说客,惠文王就以:“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打发走了苏秦。

苏秦再次出走,入驻燕国,才向燕王兜售合纵之法。可见,苏秦并不憎恨暴秦,更不是为了六国大义,他反而像个生意人,有人出的价钱合适,他就为谁服务。

秦若用他,他就连横;六国用他,他就合纵。苏秦没有国家大义,也没有学术坚持。对比孔子,孔子周游列国,虽屡屡碰壁,仍坚守儒学,哪怕穷困潦倒,仍不忘初心。“士不可以不弘毅”,苏秦“不弘毅”。

苏秦高尚吗?否。看看他对燕易王的言行就知道了。苏秦曾说“臣下我不讲诚信,正是王上你的福分。那些讲诚信的都死守道德,谁为了王上的利益奔走呢?”(出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但让人感到更多的是一个投机分子的圆滑说辞。

而苏秦的行为更是令人不齿,“易王母,文侯夫人也,与苏秦私通。”苏秦在燕国为官,却和燕太后私通。此等言行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高尚吧?

苏秦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是。

合纵也好,连横也罢。秦国一统六国也好,六国共抗强秦也罢。苏秦都不在意,也不关心。合纵连横之策,本就不是为了六国的利益,也不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更不是为了天下的利益而想出的对策。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荣华富贵,出将拜相,众星捧月,一呼百应才是苏秦想要的。

合纵连横是术,对比儒家的仁义之道,墨家的兼爱之道,法家的治国之道,道家的修身之道,苏秦的合纵连横,显得小里小器。苏秦的性格形成在他穷困潦倒时我们可以看出端倪,妻子不做衣,嫂子不做饭,父母冷暴力的情况下(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他说的一句话,最能体现这点。他说:“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

可能从那时起,苏秦的精气神已经死去了。平心而论,苏秦的自私自利虽然不符合道德,但也是他出身底层,历经尔虞我诈的丛林法则。对当时的礼教道德,他表面上遵从,但是打心底还是看不起的。他的自私自利无可厚非,但是他自私自利的危害却应令人警醒。

表面上看,苏秦成果丰硕,简简单单的达成了合纵联盟,并威慑秦国十五年,但是苏秦自私自利的性格导致他的合纵只是简单的利益联盟。他没有利用联盟加深各国政治上的互信,再加上他自己和燕国太后私通,身为齐相却反间齐国等行为,直接促使各国之间信任的过度消费。以致最后,自己被齐国士大夫所鄙弃,派人暗杀了他。而他死后,合纵联盟更成了一纸空言,齐魏攻赵,合纵联盟瓦解。

之后六国又有多次合纵的行为,但出于第一次不成功的经历,各国之间政治互信已经瓦解,之后的每次合纵都是草草收场,以至于到秦灭六国的时候,各国各自为战,别说合纵,连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样的战略支援都没有了。

事后有人问孟子:张仪苏秦可以算大丈夫吧?一怒而天下惧,安局而天下息。孟子驳斥地酣畅淋漓:这怎么能叫大丈夫?居于仁,立于礼,行于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那才叫大丈夫。苏秦,功成于口舌之利,才止于口舌之利,身败于口舌之利,且透支六国互信,只能在历史上刻画下一个自私自利,巧言令色的形象。

在苏秦佩戴六国相印、成为六国从约长的十五年时间里,秦国与六国确实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原因是什么?是苏秦的合纵之术成功了吗?

从苏秦个人事业的角度看,苏秦暂时获得了成功。成功后的苏秦办了两件事,一是荣归故里,《东周列国志》里说六王合封苏秦为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连周王都怕了苏秦,别说他的家人与邻里了,都跪拜相迎,颇有帝王的派头;二是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吓秦王一大跳。可以说,秦国确实有点害怕,因为秦国几代国王的理想,就是统一华夏,如果六国真的团结一致,秦国的统一之路将漫长而困难。

秦国的出路在破坏合纵,用连横之术化解之。这时候另一位主角出现了,他就是苏秦的师弟张仪。苏秦是最先从鬼谷子那里毕业出关的,为了缓和与秦国的关系,让合纵有时间得以巩固。苏秦想出了一个办法,请张仪出山协助他主持合纵,等张仪投奔他后又故意不理他,激怒张仪投奔秦国。张仪果然中了师哥的计,投奔了秦国。苏秦暗中资助他,让他得到秦王的信任与重用。

直到张仪当了秦国的客卿后,资助他的人才告诉张仪这是苏秦所为,目的是为了他的事业得到更好发展。张仪感恩苏秦对他事业上的帮助,也承认苏秦比他计谋上更加高明,所以承诺苏秦当权时,劝说秦王不进攻苏秦所在的赵国。秦国十五年不敢越涵谷关一步,既有六国合纵的原因,又有张仪在秦国报答苏秦之恩的因素。

苏秦的合纵术维持了十五年,但最终从内部瓦解了。秦国用连横之计,用欺骗的手段派使臣犀首瓦解齐国和魏国,诱使这两个国家进攻赵国,赵王责怪苏秦,他是从约长啊,这个联合国秘书长没当好。于是苏秦害怕了,借故离开了赵国前往燕国。赵国虽是六国合纵的老大,但维持关系的却是从约长苏秦,苏秦离开后,六国合纵名存实亡。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