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七步诗》与《洛神赋》足以表现出曹操儿子之一曹植的基本特点:有才却受压迫。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有文才,善为诗文。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失宠。
其中由于恃才放旷的杨修受曹操不喜,导致受杨修指点的曹植遭到曹操冷落,原本应该是未来君主的曹植逐渐下落,且遭忌于兄丕。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废汉称帝,使就国。黄初二年(22),贬爵安乡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东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仪;曹睿继位,即魏明帝。曹睿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六年,封为陈王,郁郁而死。溢曰思,世称“陈思王”。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从曹植一生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死不是偶然的,生活在这样的境况下,明明自己才高八斗前途无量,却被一步一步死死压制着,地位也在一点点不断浮沉,有人说英雄最怕的是寂寞,作为一个抱负远大的诗人,却被自己的哥哥不断为难,曹丕死后又遭到他的儿子曹睿的继续压制,心中的忧郁愤懑可想而知,最后忧郁而死也只能说是正常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