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寇准刚直不阿,敢于直谏,却落得客死他乡的结局!寇准为何最后他的下场会那么惨呢?

寇准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准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最终客死异乡。

寇准少年时英俊豪迈,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寇准在少年时代就有很高的悟性和超群的才华,他精通各类书籍。19岁那年,寇准考中进士甲科并取得参加宋太宗殿试的资格。太宗录取进士,大多数时候喜欢录取中年人。因此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我刚要上仕途,怎能欺君瞒上呢?”寇准如实申报,结果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知大名府成安县知县。寇准为政期间政绩卓著,他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征收赋税和徭役,禁止官吏巧立名目增收赋税。每遇赋税和服役之时,寇准不曾立即发出公文,只是把县中应服役纳税的百姓姓名贴在县衙门口,百姓无人超过期限。他因为政绩卓著而屡得升迁。

寇准以直言敢谏著称。有一次,寇准上朝时正逢众官吏商讨与契丹议和的事情。他听后即直言与契丹议和无益,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契丹屡屡犯边扰境,只应当加派精兵驻守,不可与之讲和。”他还将战与和的利弊分别列出,受到太宗的重视,被提拔为枢密院直学士。宋太宗在处理重大问题时,常常征询寇准的意见,寇准也敢于直言相告。当时宋朝与北方辽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双方交战,宋军屡屡失利,而辽军的进攻也在不断加剧,准备举行大规模人侵。面对辽国气势汹汹的样子,真宗和满朝文武一时惊慌失措。正在万般危难之际,英勇果敢的寇准挺身而出肩负起这个重任。

真宗任命寇准为宰相,要他出面调解辽军的威胁。寇准请真宗亲临澶州。毕士安也从旁附议,力劝真宗亲赴前线,同朝大臣们想退朝溜走,有人劝真宗暂避金陵,有人劝真宗躲往成都。真宗顾虑重重。寇准喝住他们,让他们等候真宗起身亲征。 真宗很为难,想回到内宫去。寇准说: “陛下一进宫,我不能见到陛下,大事就完了,请陛下不要回宫而立即决定出发。”真宗这才决定亲征,召见大臣们询问征讨辽国的方略。

行至半道上,又有大臣上奏南撤和北撤的主张,真宗询问寇准,寇准说: “是谁给陛下出的这个主意?请陛下立即将他们斩首。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而逃到江南、四川那样边远的地方去呢?如果逃走的话,势必军心大乱,敌军乘机大举深人,天下还能保得住吗?”于是请求真宗驾临澶州前线。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真宗度过黄河,随军出征。契丹军队面面相觑,十分惊愕,阵脚顿时大乱 。在前线,寇准全权掌握着军事大权,他办事果断、号令严明,号召力强,三军士气振奋,跃跃欲战。

士兵们看到皇帝亲自驾临,都很高兴,作战也异常勇猛。敌军几千名骑兵逼到澶州城下,真宗登上城楼,诏令士兵狠狠打击,把进犯的敌军斩杀并俘虏了许多,残余的敌军仓皇逃走。敌我双方相持十几天。辽国大将萧挞览出阵督战,被宋军一箭射中额头,萧挞览摔下马气绝身亡。萧太后闻讯大惊,就派密使到宋营送信请求订立和约,寇准不同意和谈,但真宗想早日回朝,认为和谈可以接受。

这时就有人诽谤寇准,说他想靠战争来将自己的声望提高,寇准在无奈之余只好同意了契丹议和的要求。真宗派曹利用作为使节前往契丹军中商谈议和事宜,每年应向契丹缴纳的岁币数目,并对他说: “100万贯以下都可以同意。”寇准把曹利用召到自己的营帐中,对他说: “你答应契丹的数目不能超过30万,如果超过30万,我砍你的头。”曹利用到了契丹军中,以30万贯的代价与契丹达成和约。双方还结为兄弟盟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结盟之后,两国的边境相对比较平静。宋真宗对寇准更加器重,全权委托他处理朝中的大政。

由于寇准政绩突出,遭到了参知政事王钦若的嫉妒,便向皇帝谗言,真宗听信了他的之话,慢慢开始疏远寇准。第二年,免去寇准的宰相职务,任命他为刑部尚书、知陕州。在被罢相十几年之后,寇准第二次复出任相。可又没过几年,寇准又遭人诬陷,寇准再次被罢相。由于积劳成疾,他不久便客死他乡。

他少年得志,20岁入仕,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当中,奶终坚持正义,批评时弊,从来不畏惧权贵,常常犯颜进谏。当国家民庆到了危险时刻,他能够挺身而出, 以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胆识挽救国家民族落于危难。可是“伴君如伴虎”,官场的失意导致他晚年悲惨的饷运,40多年的官宦生涯,最终却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局。

寇准为何最后他的下场会那么惨呢?

一、被同僚嫉妒。

寇准在朝堂上威望极高。宋真宗也对他极为尊重。但是,这种尊重,让另一个大臣王钦若很不高兴。毕竟寇准一掌权,就没他什么事了。所以,他必须重新夺回宋真宗对他的信任。有一天,当宋真宗恭恭敬敬把寇准送走的时候,王钦若就对宋真宗说,澶州之战真的了不起吗?宋真宗说是了不起啊。王钦若说,被人逼得订立“城下之盟”(澶渊之盟),还有什么了不起的。宋真宗一下就怔住了。王钦若接着说,而且这场仗,陛下您去了澶州,万一打败了,陛下您不就危险了吗?寇准这是把您当棋子来赌啊。两句话,一下就颠覆了寇准在宋真宗心中的形象,于是寇准被削夺了宰相之位,贬到地方上。

接着是另一个大臣丁谓。丁谓想掌权,但他自己资历不够,不可能当宰相,于是就推荐寇准复任宰相,他当副宰相(参知政事)。他的目的是,想让寇准因为感激他而站在他身边。寇准回来后,有一次,寇准吃饭时胡子上沾了菜汤,丁谓立马过去,给寇准擦干净。但寇准却不买他的账,说他这不像个大臣该有的表现。丁谓恼羞成怒。从此,他就反过来开始整治寇准,想办法让宋真宗贬谪寇准。这是第二次贬谪。

二、被皇帝猜忌。

寇准功劳很高,但他其实并不擅权,懂得一个做臣子应有的本分。正因为这样,澶州之战后,宋真宗和他君臣之间,合作得相当好。可为什么,王钦若两句话,就让宋真宗解除了寇准的相权,把他贬到地方上去呢?显然,是他的心中一直都在猜忌寇准,只是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罢了。寇准第二次当宰相,也没过多久,就又被罢相。表面上看是有人诬陷寇准,但宋真宗如果真的相信寇准,他还会听那些诬陷人的话吗?

三、被性格连累。

寇准的性格是非常直的,他有什么,就说什么。从来不拐弯抹角。这一方面,说明寇准很正直;另一方面,也说明寇准不算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处理和同僚的关系的时候,没有起码的策略。比如他胡子上沾了菜汤,丁谓过来给他擦干净这件事。不管是不是丁谓有意巴结拉拢他,别人做了这件事,不管怎么着,寇准应该表示感谢才对。当面指斥就有点倚老卖老的嫌疑,任谁都接受不了。所以,丁谓才那么恨他,一定要把他一贬再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