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抗倭英雄戚继光战功赫赫却下场凄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继光幼时起便志存高远,通晓儒经、史籍。从1544年起,戚继光继承了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管理山东沿海的的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而当时的山东一带遭到了倭寇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戚继光看着这一切的发现,心中愤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带着他的一腔热血与满腹爱国之情开始了击退倭寇的长长的征途。在明朝高官张居正的支持下,戚继光受任率军南征倭寇。从岑港之战开始,戚继光发挥了他极高的军事才能与军事天赋,他结合了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征,给他所带领的戚家军制定了适合在南方作战的战法与作战方案,而作为一支精锐的水上军团,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是必不可少的,戚继光也当然不会让自己一手打造的戚家军遭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挫折。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戚家军扬名天下。

在岑港之战胜利打击倭寇后,戚家军一路高歌猛进,历经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战役,大大的打击了倭寇的实力。于是,戚继光的英雄事迹也上奏到了明穆宗处,明穆宗见南方已经大致平定,于是任命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招募了一大批士兵,准备让戚继光发挥他的军事领导能力,训练又一批精锐的士兵出来,转战北方,北御鞑靼。随着战事的顺利进行,戚继光的官位也开始节节高升。短时间之内,就从左都督升为太子太保,又进一步进封为少保。

随着官位的高升,戚继光收到的同僚的排挤和妒忌也越来越多。万历十年(1582年),朝廷里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给事中张鼎思趁机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万历十三年(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戚继光作为一个名将,最后却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实在是国之大不幸,明朝之大不幸,一代名将的陨落,象征着明朝政府的摇摇欲坠。一个缺少军事力量的国家,注定不能长远,而一个害怕军事人才功高盖主的君主,只能成为一个朝代的蛀虫。对于戚继光来说,他的一生结局虽然惨淡,但是却也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而对于整个明朝政府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也是被取而代之的前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