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秦国,一度处于弱小落后的地位。在秦孝公的统治下,发布求贤令,名士入秦。帮助秦国变强的功臣有很多,其中功不可没的就是在秦孝公时期主张变法的商鞅,正是由于商鞅的变法,秦朝才一改之前的积弱,成为一代霸主。但是商鞅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结果,孝公死后,他被继位的秦惠文王处以车裂。秦惠文王为什么要车裂一个对秦国如此重要之人呢?
一:旧贵族势力的逼迫。
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变法说是顺风顺水,因为有一国之主给他撑腰,只要老大不发话,谁敢动他?或许看来是好事,但是这却为他日后的死买下了伏笔,变法革新首先就触犯了当时秦国贵族的利益,不过迫于秦孝公还在,以甘龙为首的大臣暂避锋芒,等着秦孝公一死,他们便出来兴风作浪,对商鞅进行各种控告,而此时秦惠文王刚刚继位不久,地位不稳,迫于形势,不得不顺从他们。
二:商鞅自己的威望。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以来,百姓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男人作战勇猛杀敌,便有战功;女人奋力劳耕,也可得到奖赏。如此以来,在世人的心中,这些他们以前敢都不敢想的东西,都变成了现实。得益于谁?无非是大良造的变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渐渐地,商鞅在百姓的心目中威望极高。而秦惠文王只是初登大位,岂能不知道这样的局面。于是乎,功高震主这一莫须有的罪名便实实在在扣在了商鞅的头上,他不死谁死。
三:秦惠文王的私仇。话说,秦惠文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正值变法的势头蔓延开来。而这位太子爷也是不长眼,触犯了秦国法律,商鞅依旧秉公执法,对太子进行了处置,而结果就是太子被流放,不过并未废除,而太子太傅公子虔则是被割了鼻子、太子少师公孙贾刺面。至此,秦惠文王对商鞅的恨从小就埋在了心里,如今获得王位,自然要报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