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年间,有太多的英雄被后人铭记,因此这段壮阔的史诗,也被后人慢慢地加工成了演义小说故事,讲述了更多的英雄名将,然而在不断加工的过程中,很多人的地位变得就不一样了。其中还有一对兄弟,在评书中一直是作为背景群众出现的,那就是屈突通和屈突盖兄弟,他们作为贾柳楼结义的四十六友,跟虚构的尉迟南和尉迟北,以及唐万仁和唐万义兄弟一样,都是组合出现的凑数角色。但是,这哥俩与尉迟兄弟,或者说唐氏仁义兄弟不一样的是,他们在历史上,可以留下了赫赫威名的风云人物,不仅跟所谓的贾柳楼上这些江湖人物没有任何瓜葛,反而还是朝廷的重要武将,而且屈突通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说起他们的影响力,在当时一句民谚就能表现得非常清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由此可见,这对兄弟在当时的名气。否则的话,什么人能吃进三斗大葱?正常人吃过之后,肯定是辣的浑身难受翻白眼了,可是宁肯承受这些痛苦,都不想让跟屈突通接触,可以想象屈突通的“威力”了。
隋炀帝末年,因为杨广暴政不断,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屈突通奉命前去镇压,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屈突通从没有失败过。但是他一个人也无力挽回败局,当时隋朝不少士兵根本无心战争,军中士气低迷。在屈突通的带领下,他们只能是勉强抵御起义军,根本无力反抗。之后李渊在太原起兵,朝中根本没有得力大臣,于是屈突通再次被派到了前线。李渊直逼长安,并且成功占领。当时不少大臣都劝屈突通投降。毕竟隋朝大势已去,不论屈突通如何努力,也很难扭转战局。但就算所有人都劝他投降,但屈突通的意志,却很坚定。他表示就算自己掉脑袋,也不会做叛军。
本来屈突通是不想投降的,或者说他压根没有投降过,因为当隋朝灭亡后,李渊派人劝降过屈突通很多次,而且派来的都是他的亲人朋友,甚至还有他的儿子屈突寿,结果屈突通杀了劝降自己的家仆,又拿箭射向儿子,也死不投降。最终,是因为兵败被俘,押送到李渊面前时,李渊亲手为之松绑,并且很有强迫意味地给屈突通绶以官职重任,屈突通这才被迫“投降”,从这个意义上讲,并非是屈突通投降了大唐,而是大唐向屈突通“服软”了。为何这样一位忠贞的大将,最后会归顺呢?
首先第一点原因是因为,利益上不冲突。隋朝和唐朝的皇帝,都是属于关陇贵族。不论是谁称帝,对于屈突通来说,利益上都没有冲突,只是领导人不同的原因。所以在这一点上,屈突通是能够说服自己的。
第二点原因是,在隋朝的时候,人们忠君的观念并不深。隋朝是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因此思想观念上和汉人有很大不同。当时忠君观念是儒家思想,但屈突通是鲜卑人,没有正统的接受过儒家思想,因此没有深刻的忠君思想。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原因是,隋朝当时尽失民心。因为杨广好大喜功,暴政不断,所以导致朝中无人信服。不少大臣对于他的做法很是不满,早就有了谋反的心思。而且当时李渊攻占长安以后,这些大臣的家人全部落入李渊手中。他们本就没有打仗的心思,现在又担心家人。所以,他们当中大部分人选择了投降。当时只有屈突通一个人坚守阵地,但是他却回天无力,因此只能选择投降。
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屈突通都算是一个正直忠诚的人。虽然他最终背叛了隋朝,但是他的做法并没有错。当时隋炀帝暴政横行,导致百姓生活痛苦不堪。如果屈突通一味的维护隋朝,最后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需要不断的忍受战乱带来的痛苦。一旦隋朝获胜,他们仍旧要回到水深火热的生活中。皇位本就是能者居之,属于杨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样一位暴君在位,才是对百姓最大的伤害。所以屈突通的做法是明智可取的,表面上他是背叛了隋朝,但是实际上却是为天下百姓考虑,这样一位大臣值得我们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