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统治中国四十七年之久?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慈禧死前了留下的遗言中有一句“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这句话在我们现在看来像是打脸,说出这样遗言的慈禧为何自己却统治了大清47年?

一、晚清皇位缺乏继承人

清帝皇统继承乏人,这是慈禧太后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的一个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清王朝自天命汗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共计12帝。到了咸丰帝,一生仅有二子一女;而同治、光绪和宣统帝,竟然一生子女皆无。所以到了自咸丰开始的三位皇帝,少子或无子,几乎丧失了选择余地或可能,出现了皇位继承乏人的危机。此外,清朝最后几位皇帝寿命之短促,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危机。道光以前各帝,除顺治帝情况较为特殊,只活到24岁外,其他均活至五六十岁,甚至八九十岁。而同治帝只活了19岁,咸丰帝、光绪帝虽寿命较长,但也不过才三十几岁。道光以后各帝寿命之短促,子嗣之不旺,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帝死后无嗣继位时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讲的正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数十年干政,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其子同治帝继位时年龄太小,不无直接关系。

二、特殊的政治身份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之久,并非仅仅因其具有多么高深莫测的政治本领或手段,而是依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咸丰帝死后,表面看慈禧太后与肃顺等八大臣的权力是旗鼓相当,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占据新君生母这一更有利的地位,使其在与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朝中部分大臣也都坚持“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政治理念,大都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是皇权的真正代表。

三、能妥善处理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两大家族的关系

这个怎么说呢?我们拿武则天来和慈禧做个对比就一目了然了。武则天先是垂帘听政,之后正式登基称帝。不但立武氏七庙,追封了自己上五代祖为皇帝,还大力提拔和重用武氏族人掌握军政大权,且残忍杀害李唐皇室子孙,结果引起了很多旧臣的不满与反对。而反观慈禧,在掌权的几十年时间中,对于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就非常到位。

一来,未曾授予那拉氏族人显贵的职位。辛酉政变之后,慈禧的大弟弟照祥被封为了三等承恩公,父亲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则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但这些均是朝廷对于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惯例恩封。其二弟桂祥之后也被封为了三等承恩公,那是因为其闺女被选为了光绪皇帝的皇后,也依旧是照例的恩封,和慈禧并没有多少关系。慈禧临死前,命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同时还要求一切军政大事由载沣来裁定,若遇到重大事件,则必须请皇太后(其侄女隆裕太后)懿旨,由载沣随时面请施行。这里她没有安排隆裕太后直接出面垂帘听政,而是让其退居幕后,可以既是出于个人得失的私心,同时又是将朝廷最高权力归还给爱新觉罗氏的综合考虑。

二来,慈禧所选立的两位小皇帝(光绪帝和宣统帝),都是爱新觉罗氏血统最近的亲王后代,所以朝政大臣以及皇亲国戚虽对她的独断专行不满,但并没有人怀疑她对爱新觉罗氏有威胁。在大部分人眼里,她和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等人的矛盾,只不过是家族内部的叔嫂之争罢了。所以说,不管慈禧的主观意图是啥,但至少在客观上来说,她成功地使人们普遍认同其对爱新觉罗氏是忠诚的,这才是她能统治中国长达47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