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一代名相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千百年来有关他的传说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被当作“忠君爱国”的楷模而广受崇拜,在历史社会生活中有着积极又深远的影响。而历代众多有关诸葛亮的文学作品的出现正是这一影响的重要体现。这些作品虽大都以诸葛亮生平秩事为蓝本,记叙手法大同小异,并在不同程度上也都作了积极的评价。但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人境遇思想不尽相同,呈现到读者面前的自然是千恣百态了。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关于诸葛亮的传记作品。
最早为诸葛亮作传的当推《三国志》的作者,西晋著作郎陈寿。所著《三国志·;诸葛亮传》行文简洁、表述准确,大胆取舍,着重记叙诸葛亮入仕后所发生的一些相关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并选录他有关的一些作品。
对于此传后世争议最大的有两点,一是以魏为正统的政论取向;二是陈寿“挟短恨亮”的传说。前者在清《四库全书》及相关史籍中均作过解释,现综合言之是因为晋司马氏废魏明帝曹、弑魏齐王曹芳,篡魏夺权,终至三分归晋,晋承魏统,陈寿身为晋臣不可能作出任何不利于当朝统治的言论。而这里所谓的“正统”都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并非真理标准。至于“挟短恨亮”,之悦更是无稽之谈。《三国志》全书以魏为正统,凡遇到魏晋君主一律溢美隐恶,为其作纪。凡吴蜀君王则立为传,或合传。战役上讳魏败夸魏胜,年份也表述为魏君主的年号。大有厚此薄彼之嫌。但在《诸葛亮传》中却不见任何诋毁之辞,文未评价客观、中肯。并创《三国志》前所未有之先例,在书中附以诸葛亮文集篇目,足以见得陈寿本人对于诸葛亮是推崇备至的。所谓“因寿父坐罪怀私然而抑诸葛亮”及“寿幼曾为诸葛亮鞭挞百下”的说法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因此,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大体上较符合史实,是研究诸葛亮生平与思想是足可以信赖的重要文献。
到了宋代,随着诸葛亮声名日渐壮大,同时也由于三百年间无休止的战火纷争,民族危难重重,人民水深火热,迫切需要用诸葛亮那不畏强敌、坚持北伐的斗争决心和精神来鼓舞士气、奋起抗击。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以往诸葛亮传记中的某些表述,纷纷开始重新编撰诸葛亮传记。这些传记在陈寿《诸葛亮传》的基础上进行了整饰和改编,选材搜异增广、良莠不齐,将诸葛亮描述为智将、道士的更是不在少数。另外编撰的政治取向在此期间也大有异同。宋太祖赵匡胤自陈桥兵变、承后周,立北宋,建都中原汴梁这与晋承魏建都中原洛阳如出一辙,出于一种“大同”心理,北宋时人们皆避而讳蜀。后辽灭北宋,摅徽、钦二帝,南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临安,情形与蜀类似,人们又“倒戈向蜀”,“帝蜀冠魏”思想迅速兴起升并强烈蔓延,诸葛亮被当作万世师表,成为封建士大夫的道德典范。
而如此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得到继承和发扬。最好的例证便是那脍灸人口的明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了,《三国》中“帝蜀寇魏”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