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群雄纷争。国与国之间,完全是丛林法则,虽说周天子在世,可是对于各封国之间的战事管不了,也不敢管。相反,哪个国家在战争中获胜,周天子还要遣使朝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包括军事、文化、农业、工商等,归根结底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人才是其中的关键。战国时期的人才是可以随意流动的,没有什么户口、学历等方面的牵挂,因此这就给天下的士子们提供了绝佳的舞台,这也是诸子百家得以产生的原因。
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句话在战国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今天可能还在露宿街头,明天就可能拜将入相,成为朝堂上一言九鼎的重臣。商鞅就是这样,商鞅原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可惜到他这一代,早已经成为庶民。所幸商鞅年纪轻轻就怀揣救国治世之学,暂时窝在魏国国相公叔座帐下做中庶子,参知政事,但始终不得重用。
这时候,秦孝公嬴渠梁继位了。此时的秦国,千疮百孔,跟关东六国差距甚大。特别是魏国,经过变法图强,发展成了超级大国,把秦国逼得喘不过气来,说是想打就打也不为过。秦孝公志向颇大,准备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甚至统一华夏,他发出了著名的《求贤令》,明确指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商鞅登上了政治舞台,以法家名士的身份在秦国进行变法图强,改变了秦国的命运。商鞅变法对于秦国来说,不亚于一场摧枯拉朽的革命,奴隶制度被摧毁了,更为先进的封建制度被确立起来。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成就了秦国,也成就了商鞅自己。可是非常遗憾,商鞅的下场却非常惨烈,秦惠王即位后,商鞅的保护伞倒了,公子虔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抓,处以车裂之刑。
作为变法的主持者,商鞅是强秦的大功臣。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今天,可是商鞅却以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抓了,这真是茅厕里捞狗,捞起来咬人。这也难怪,后来秦惠王请名士公孙衍留在秦国做大良造时,公孙衍只待了一段时间就离开了。兔死狐悲,难道他也是想到了商鞅在秦国兔死狗烹的下场吗?后起者张仪又如何呢,秦惠王死,秦武王即位,秦武王做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心里明镜似的,赶紧出逃到魏国去,好歹得以善终。
一腔热血为强秦,商鞅殚精竭虑一辈子,到头来却落得车裂的下场,我替商鞅惋惜。可这似乎也是商鞅的必然结局,变法成,君杀之而威慑天下。变法不成,君杀之而威慑群臣。故商君死,秦法才算真正的巩固。如此,就算秦孝公在位,商鞅也会死无葬身之地。因为国君,绝不会允许在国内还有另外一个人的声望超过自己。功高震主,主岂心安?何况商鞅变法,得罪了秦国的既得利益集团,甘龙、杜挚等人因为变法失势,恨不得早日将商鞅处死。
事实上,变法结束,商鞅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因此秦惠王找借口除掉商鞅,在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玩平衡,树立自身权威,就成为一种必然。可惜商鞅不知这一点,急流勇退谓之知机,这世间有多少人,能参透其中的奥秘呢?这应该是商鞅最大的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