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说一下关于不同人看赵云得出结果不同的原因:
在这个论坛里,我发现许多人都是拿着同几本“教科书”----《三国志》,《云别传》《三国演义》等,并且都是引经据典,但为什么得出的结论会大相径庭?我认为此无他,所引事实片面尔。 众所周知,事实不一定说真话,断章取义,片面的事实往往会把读者待入歧途(否则,文革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被陷害拉)只有全面的事实再加上正确的眼光才能得到接近实际的历史。所以 我打算从这个角度来详细讨论一下赵云。
第一 我们要使自己的眼光正确,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 三国历史发生于东汉末年,在我国属于先秦两汉的中古历史。那时侯的汉民族刚形成不久(300年左右),那时侯的民族性与我们现在的大不一样。我就拿著名历史学教授王毓铨的观点来说明一下:我们汉民族在发展中有一个突变期----宋朝末期,以它作为参照物汉民族在宋前和宋后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当然也有不少共性)现在做以下分析:汉族作为4大古文明发源地,只到唐朝整个民族素质在某一段时间是相当高的(世界顶点),但是为什么会在唐朝以后急转直下,从一个,智慧懂理,有极高创造力的的国民堕落成一个贪小爱钱,好乱乐祸相对比较骚乱的民族呢?
第一 我们汉族在建立强大帝国以后开始过度轻视其他民族,并且轻视军事国防。其实我们汉族在历史上并不是什么热爱和平的民族。早在周朝就喊出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御之兵莫非王臣”在秦朝大将蒙恬曾开阔过北方大片土地,和凶残的旬奴族真刀实枪打过硬仗,并连连获胜。汉朝窦宪窦固打得匈奴只好含泪西移(中途中留下拉不少含泪的诗篇)而匈奴的强大使他们用残兵败将又打败了中亚,于是中亚民族又去打欧洲结果引发了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日尔曼民族十万人西移。并且期间更留下拉至今让我们国人为知振奋的名言“犯我强汉虽远必诛”注意,那时我们的人口不过接近1500万,因为我们不是游牧民族,所以真正的兵力只有100多万,而且我们因为还要受城,守护我们国家的 财富,所以真正能和匈奴打仗的不过20万而已。而匈奴是游牧民族,活动灵活又没有必要守城,只要进攻。哪里有草就到哪里,而且大部分人没有文化,男人除了当兵就只有牧羊,而到打仗的时候更可以全民皆兵,食料运输又不成问题所以和汉朝打仗的时候兵力不少于15万,其兵力可以说比汉朝只强不弱。到唐朝时曾彻底征服朝鲜,使其成为我们的一个省。征服越南,当时成为交趾,打败土耳其那时称为突厥。(李靖夜袭阴山就让突厥差点灭族)唐朝南征北讨造就拉唐朝极大的国土面积(西达咸海面积大概是现在的1。5倍!)直到唐朝,汉族还是一个崇尚武力的军国主义的民族。
但这种情况在宋朝时发生了变化,那时由于长时间的和平以及没有假想敌,国民普遍的警觉性下降,不在向以前一样进取。更可怕的是整个民族长时间没有敌人汉族开始转化成了一个更崇尚文学的民族。当时欧阳修等等宋八大家成了当时的时髦,为国效力,流血保卫祖国的战士竟然成了一帮酸儒的取笑对象。结果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国防力大幅度下降。终于被在被北方崛起的蒙古军征服。汉族并非是这种现象唯一的民族。西方罗马帝国在镇服大量国家以后国防松懈,后来终于被崛起的几次打败,走向了不可避免的衰落。所有说在今天美国故意要在苏联垮台以后制造假想敌是符合逻辑的。为了使帝国人民不方松警惕性和进取心。
第二佛教的引入:在唐朝某一时期,皇帝信佛,于是决定引佛教作为国教为国教,曾遭大臣韩愈极力反对。他推测如果佛教成为国教以后,国民素质必定下降。佛教的学说推琮虚无飘渺的精神时间,而非实际,并且有很多宿命论。人是无法改变命运这样的混帐理论。使人积极进取的原动力消失,无形间使整个民族抽上了精神鸦片。(大家看看崇尚佛教的民族有好战的吗?不要告诉我是日本,他们的国教是一道教,而且佛教也是经过他们修改后的)
第三 我们的封建制度太完善。太过强大的,儒教也过早的完善,因而阻止了我们的创造性。历史学家常常悲叹,我们应该在唐朝后就进入资本主义的,结果完善的,强大的思想和体制,以及上述所讲的民族性的逐渐懒惰,让我们的封建制又走拉1000年。(我们崇尚儒家而忽视物理,化学,数学等也是一个因素)所以说,好的东西是双刃剑,儒家确实博大精深,封建制确实在我们汉族手中达到完美,但是也造就它阻止了历史的车轮。
第四,科举制度,造成了读书就是为了当官,使以后我们汉族最重视就是仕途,大大打击了创造力,也大大加深了拍马屁,虚伪,胆小,对人民和对待儿子一样,对上级自己和儿子一样。(在唐以前,是当权者,几次邀请还不去,人民都有自己的观点,见了官就象见普通人一样,不礼貌的不理不睬,礼貌的作个揖也就够了,将军,太守满街跑,到酒店,青楼之类的地方也就和普通人一样“与民同乐。也没有什么”军官过街,打着‘回避’牌子的。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朝廷上,臣都是与之同卧(在汉朝也就是坐)或站着,向皇帝称述观点时也只不过做揖。这里要注意的是:皇帝是要保护子民的,但是唐以前皇权的威信在逐年增加,规矩也越来越多拉)
上面讨论了我们汉文化的转变,也许有人还不明白,在汉朝时,我们的民族特性到底是什么呢?从那时留下的文字,王毓铨认为:
1。崇尚死而义(也就是武士道精神)2好战性,侵略性。3统一性。4礼节性。5自恋性(就是民族自豪感太重)6家族性。 对于这几点我们现在人可能不能理解,那是因为你身处现在(受传媒,电视,电影影响太深,尤其是清朝动不动就奴才,奴才,见官就跪)这里因为篇幅问题不做讨论。只告诉你们一个事实:我们在先秦两汉对待少数民族就是屠杀。对于现在人们,你们能想象吗?
所以 在论述赵云的问题上,我们也应该有着这个思想和觉悟。
赵云的事例我不在列举,他是官职不高,也很少帅兵打仗,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因为今天时间关系我将在下次讨论,我在下次 努力用完整的事例用那时侯的世界观来讨论。这里我先问几个问题:1如果你是刘备,在乱世中,在那个相对人和人平等的年代,又在武力决定一切的时代你是否需要一个可靠的,武艺高强的人,聪明的人来保护自己?2 对于保护自己的人,是不是你最信任的,你会不会给他很高官职? (不知道 清朝的九门提督是几品?) 3 在乱世中欲夺天下,法制要明确,对于贴身保护你的人肯定很少帅兵打仗,你会给他封爵吗?(为了,激励战将 那时侯当然以战功为标准) 4既然你不会给他表面上加官进爵,你是否在乎他? 5 对于一个这样的人在当时的集团内部地位是否很高?虽然官低(不知道主席的贴身秘书和在国家领导集团中地位是不是很高?)6 史实中集团内部哪个人对赵云不是很客气的。 7 史书中赵云的品格是不是比较好。 8 你拖孤时,你选择谁?(比赵云跟主公时间长的人也很多,而且跟你10年和跟你20年,有区别吗? 8 你没有待过兵,即便你天赋再好,你第一次会不会很成功? 9 以上是民族性没有涉及(因为这些没有变化)我以后会出一篇完全事实的(尽量)的来论述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