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擦亮双眼看张飞

记得小时候看中文台访问蜀川时,记者问成都的两个小孩“你们知道三国中谁统一了中国吗?”两个小孩都兴高采烈地回答是“张飞”了,对于这个访问给我的印象很是深刻,直到10多年后的今天我都没有忘了。后来翻开史书一看,方知当年蜀国人民最崇拜的两个人,一者是诸葛亮,另一者就是张飞了。

至于关公为什么没有来得两人那么被蜀国人崇拜,我想大概是因为蜀国人对关公并不了解的缘故吧,当刘备进军蜀川时,关羽还远在荆州,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飞,字益德。古代人的名与字常常意思相近,如“亮”与“孔明”、“羽”与“云长”等等。关于演义中罗老先生将张飞的字定为“翼德”,大概是为此原故。海盗我翻阅了一下历史,目前直到罗老的演义,还没有关于张飞字“翼德”的记载,所以“翼德”应该是罗老的首创了,至于罗老为什么要抛掉原来的“益”而改为后来的“翼”,这可能是因为古代“益”通假字“翼”吧。

提起张飞,历来人们的印象都认为他是一个“大佬粗”,其实演义中的张飞与现实中的张飞的形象是相差若远的。张飞是个能文能武的名将,俨然一个姜维式的人物。一方面,他能上场杀敌,而另一方面,他也颇有文采,还善画画,尤其喜欢画美人图。人们之所以会认为张飞是个“大佬粗”,原因大和张飞喜欢喝酒、性格粗鲁、有勇无谋且好鞭打士卒有关。这不得不说明演义对人们的影响之深。

“鞭打士卒”

历史上的张飞也有鞭打过士卒,主要是在智胜严颜的那一次,但张飞此时鞭打士卒倒不是发酒性,而是为了迷惑严颜而摆出的计谋。至于张飞好酒,这其实与孙权好酒是一样的,好酒的同时还不至于像人们口中的那样操起鞭子就随便动粗。顺便说一下,人们常猜测演义究竟有几分真,不过张飞这次智胜严颜是与正史相似的,其真实可信度也比较高。

演义中对张飞爱鞭打士卒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描写,罗老可谓不惜笔墨。除了对阵严颜这一次,还有鞭打督邮的那一次。鞭打督邮的其实是刘备,而不是喝醉酒后闹事的张飞。对于刘备鞭打督邮一事罗老先生“嫁祸”于张飞,可能是因为害怕这样写会影响到刘备仁义的形象吧。实际上,鞭打督邮一事并不影响刘备的仁德,相反,这说明了刘备有志气,不甘受他人的百般凌辱。对于刘备的“仁”,海盗认为此“仁”为政治上的“仁”,而非个人品德的“仁”;此“仁”为忧国忧民、治理国家之“仁”,而非演义中那种家常老好人的“仁”,能够让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家经济发展,这即为政治家的“仁”,可谓“仁君”。许多个人品德或行为上讲得通的事,到了政治上都讲不通了。如对一个凶暴无礼的人谦让,这若是出自于个人行为,人们有可能会觉得他心胸广阔、量能容人,但到了一个国家向另一个强暴的国家退让的话,那么就只能被人笑话的份了。可见政治并不能与个人品德相提并论。

话扯远了,再说说张飞鞭打士卒一事吧。对于张飞的死,演义中解释为张飞因鞭打张达和范强二人,导致引来怨恨,最张被二人趁着张飞睡觉时将其切下首级。这样描写与正史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关公死后,刘备宣布东征吴国,就在张飞领万余人马准备出发前,他就被张达、范强二人给杀害了,并没有张飞汹酒鞭打二人一事。对于张达和范强,历史上对此二人的资料并不多,有些史料曾揣测过二人有可能会是孙权派来的间谍,因为当时刘备准备征讨东吴,孙权当然不会没有防备(由此看来孙权可只是表面上装疯卖傻,可并非真的就是傻子了,这样“拌猪吃老虎”的人,您还会天真无邪地去以为他是个没有志向的人吗?)。张飞之死,对于蜀国的损失是巨大的,征讨东吴又少了一名大将,刘备此时的心情并不难以理解。演义中罗老将关公和张飞定位为刘备的义弟,还虚构出了一段“桃园结义”,这倒是很有意思的设定。

“大吼大骂”

罗老为了宣染张飞“大佬粗”的形象,当然不仅仅只用鞭打士卒一事来作描写了,还有一点,就是充满粗鲁性的“吼”与“骂”。三英战吕布,这是大家应该都能知道的一个演义情节,海盗我小时候可是很喜欢看这段情节的,还热血沸腾地为三英加油呢。当然,史上并没有“三英战吕布”,只有“孙坚战吕布”,也就是说吕布是为孙坚所击败(斩华雄的也是孙坚)。罗老在描写这段情节时“安排”张飞看到吕布后就上前大骂吕布“三姓家奴”,以此突出他的粗鲁形象,可既然没有了“三英战吕布”,那也就没有了张飞的临阵痛骂了。

长阪坡中也有一段张飞“大吼”的情节,张飞这一吼,可了不起了,吓得整个儿曹军屁滚尿流,纷纷后退,谁也不敢上前靠近张飞,于是张飞就带着刘备大摇大摆地逃开了。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前边说过了,张飞是个智勇双全的人物,他是用疑兵之计骗过敌军后,然后再带着刘备逃离的,从头到尾他都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演义中这样描写张飞,一来是为了突出他的“粗”,二是也有贬低曹军的嫌疑在内。

“性子冲动”

还有就是演义说明了张飞性子冲动,其实张飞性格也没有冲动到演义中的这种地步,演义中关羽斩杀颜良后,前往与张飞相聚,谁知冲动的张飞竟二话不说操起武器与关羽大干了起来,还大骂关羽是个不义之徒,“碰巧此时”,“救星”出现了,蔡阳竟“巧合”地出现在关张面前和他们讨价还价,为了表示自己对“义兄”是忠诚的,关羽亲自上前斩了蔡阳,“兄弟”俩言归于好,这不得不说蔡阳扮演了一个“调和”的角色。蔡阳实际上是后来被刘备所杀的,而张飞正跟随刘备去投靠袁绍,与关羽相聚这是后来的事儿。

张飞性子冲动还被突现在不少的地方,如诸葛亮刚出山时,张飞对诸葛亮不服,大骂诸葛亮是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腐儒,直到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时,方才信服诸葛亮。没有这回事,诸葛亮此时还未出山,烧博望坡当然不是诸葛亮的计策了,当然更没有张飞大骂诸葛亮一事。

赤壁之战时,刘备安排了张飞堵截曹操的军队,当曹操路过张飞的伏军时,张飞跳出来大吼一声,吓得曹操面如土色赶紧逃走,最后被关公所义释。实际上曹操能够返回魏国是因为刘备没有全力追击的缘故,原因是刘备兵力只有两万,为了保存实力,为后来攻打两川作准备,还有也为了防备孙权,因为此时杀了曹操,那么北方必定会大乱,北方大乱是孙权所原意看到的,刘备此时未得荆州,而孙权的实力比刘备来得强,北方大乱的话他也比刘备更有希望统一全国,为了维持三国的平衡与三国形成的可能性,刘备所以就没有全力追击曹操了。(可见刘备之志向、谋略、雄心,不似演义中的那样啊)

“不实战役”

张飞酗酒失徐州,使得不少人认为张飞不酗酒就不会失徐州了,实际上,张飞还真的没有汹酒!演义中说到曹豹因为张飞酒后竟粗鲁地对他进行了鞭打,以致于怀恨在心(又是挨打怀恨在心,演义中这样的情节还真多啊),最后勾结吕布夺了徐州,还有一个演义的版本,是说张飞杀了曹豹,结果吕布以此为借口攻打了徐州。其实当时刘备的势力很薄弱,曹豹因为对刘备不满,张飞感到留此人必有后患于是便将其杀害,而曹豹手下的人则去与吕布内应大开城门,让吕布军进入,张飞听到后急率军队与吕布军交手,结果吃了个败战,不得不辙出徐州。

还有就是荆南之战中,除了武陵以外,荆南其余各地是不战而降的,此时张飞正在援军周瑜,当然就不会有演义中斩刑荣道之事了。至于与马超夜战,这也是没有的事,因为马超当时已到成都,刘备一来就宣布背叛刘璋,两人之间并没有交过手。

“有勇有谋”

除了之前所说过的智胜严颜,还有一次就是智胜张郃,这也是一场演义与正史相近的描写。张郃是魏国五大将之一,也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物,但他过于轻敌,终致吃了个败战。对于他的战败,罗老也是说“自古骄兵多言败,从来轻敌无胜兵”,并没有否定他的才能。有些喜欢张郃的人可能不服气的说:“张飞依靠地利,有什么了不起的?!”地利,的确是战争有利因素(之一),但张郃没有握准张飞的地利就来攻打张飞,就又是张郃的不是了,而张飞能够把握这一点给予还击,这却又是说明了张飞之智。不过后来张郃能够吸取教训,这也是可佳的。

(打起仗来英勇十足,待起人来彬彬有礼,这才是真正的张飞。张飞也好文学,之前也说过了,他还善于画艺术画,刘备并没有和他结为兄弟过,之所以重用他,是因为他是个人才。抛掉张飞“大佬粗”的形象吧)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