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诸葛亮不辅助刘备,曹操就能统一天下。又有人说,如果诸葛亮辅助曹操,则曹操就会更快统一中国。
无论如何,都认为诸葛亮是曹操统一天下的绊脚石。也无论何种说法,都证明了诸葛亮的地位是何其重要!
曹操是爱才的,他有荀彧、荀攸、程煜、郭嘉等一班谋臣。这批谋臣由于只是谋臣,没能独当一面,没能成为政治家,从头至尾都只是曹氏谋臣而已。
如果诸葛亮辅助曹操,在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只是配角,甚少机会饰演主角。所以说他没有主动投奔曹操的做法是明智的。诸葛亮的人生价值观不同于曹操的谋臣,他以管乐自居,说明他的人生价值观是要成为一个政治家,一个独当一面的,至少也应是一个丞相而不是一个谋臣!这一点志气,是曹氏谋臣所不能比拟的。
刘备,身边没有重要谋臣,有的也只是三四流货色,手下关张赵等猛将缺乏领导能力,有的也只是蛮力而已。在此时,三顾茅庐,刘备的真诚打动了诸葛亮,也可以说,诸葛亮籍此举为自己谋得了相当高的身价。曹操虽然渴才,但好像也没有三顾茅庐于某人的壮举,因为那些人才是自动涌来的。惟一一个司马懿,还是被曹操用压力逼出来做官的呢!刘备则不同,奉行“士大夫明哲保身”,东藏西躲,依袁绍,奔刘表,附吕布,靠曹操,一般的士大夫都不愿以身家性命相托,所以,一旦得诸葛亮,便“如鱼得水”也!
在刘备处是第一谋臣,第一能臣。在曹操处,是众多某臣中的一员,何况曹操从不容许手下之人逾越他,杨修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所以,诸葛亮不投曹操是绝对正确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是为托孤大臣。这时,我不由得不联想到司马懿。仲达何尝不是曹氏一员谋臣呢?曹丕死后,他也成了托孤大臣啊!孔明如果投奔曹操,也有可能会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是的,但孔明没有这么做,是不是他过于清高呢?也许是。正由于此,历史因他而改写。
诸葛亮在历史上所起的最大作用便是促成了三国鼎立。如果没有他,赤壁之战曹操即便会输,但历史却不会进入三国时代,因为刘备被消灭了,或者成孙权一员将军了。如此,三国鼎立便变成二分天下。
这是否说明孔明曾阻碍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非也!
没有竞争,则没有创造力,没有新的生产力。
正是由于三国充满竞争,大家争相创立最优秀的用人机制,组织最优秀的军事进攻,发挥最优秀的政治才能……三国的干将们才能一一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记载,成为后人智慧与力量的源泉!
诸葛亮,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政治家,并且是一位没有称帝的政治家。他辅助汉室假如被认为是虚伪之词,那么效忠刘禅则应该视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了。
在中国历史上,恐怕难以找到第二位像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了。
正是由于他的人格力量,使得他足以垂范后世。
(二)
诸葛亮深知蜀国的弱小,所以不断组织军事进攻,一直有人质疑他“以战保国”的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譬如,有人责备他穷兵黩武,连年征战,造成军费开支过于庞大,搞到国库空虚。尤其是他死后,蜀国一弱再弱,加上姜维继续连年征战,于是,终蜀一国,立国战略就与北伐永远依存在一起。
这样的战略,到底正不正确?
设想一下,如果孔明不曾北伐,而是不断使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也许会不战而胜。但我想孔明是在要报知遇之恩、苦于蜀中无人、深明刘禅之无能、惮于自己的健康每况愈下的情形下,迫不得已定下这一策略的吧。
曹魏十分强大,能人异士众多。举一例子:后来的邓、钟灭蜀,几乎没有遇到阻挡,就证明了这点。可以肯定,如果孔明不北伐,等魏来攻,只怕难保蜀地刘姓了!
所以要总结诸葛亮,可以用一句话来评说:知其不可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