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孙策的描写并不是很多,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给人最多的是---一臂千斤,武艺绝伦,世之虎将,夹死于糜,喝
死樊能,人皆称“小霸王”。
但孙策的智谋与战略眼光在演义中很少提到。
演义中孙策用智屈指可数:
1、取江东,假死巧夺秣陵;
2、取查渎,设伏大败王严;
孙策真的只是一员年轻的虎将吗?
演义中袁术暗常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袁术作为一镇诸侯不是没有眼光的,只不过由于其野心太大,出于私心才导致后来的失利。
袁术的看法没有错,孙策才智聪颖过人。在孙坚战死后,孙策才一十七岁,为报父仇,背井离乡,投奔袁术,作战屡建奇功,攻九江,夺庐江,但袁术始终不肯重用,分别将自己的心腹陈纪和刘勋委以重任。孙策虽有恨,只能长叹于天。但他此时已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汉室衰落,群雄并起,董刘袁曹,各霸一方,自己依附袁术必然无所作为,于是决定脱离袁公路,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孙策的谋略可从对待玉玺的态度上得到佐证,进军江东,无兵少将,孙坚视之为宝的“传国玉玺”被他作为“质当”,可见,孙策注重的是实力,不是妄想妄念。
《吴论》中讲道: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又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惜乎,坚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奋于中原以竞天下。然策一举而遂收江东,为鼎足之资,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盖袁绍已据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独无隙以投之故也。以刘备之间关转战,至于白首,不获中州一块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馀渡江转斗,不数岁而席卷江东,此其过备远矣。
孙策在平定江东的战略上充分显示出其统筹全局,灵活用兵的指挥才能:
1、败刘繇,不剿匪以安后方,率军南下,直取重镇,正如他分析一样(盗贼素无大志,容易就擒,会稽平定,扫还鼠辈,如摧枯拉朽)。
2、平江右,先取势力最大的严白虎,东路皆平。
3、定江东,写表申奏朝廷;结交曹操;致书与袁术取玉玺。
雄才大略之人,战略眼光卓见,后世使成鼎力之局,得孙郎赐!
兵法云: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孙策做到的是---察全局,谋万世,孙策高明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