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南部的运城,即古代的“河东”。它是黄帝战蚩尤、嫘祖(黄帝的元妃)养蚕、禹凿龙门、后稷稼穑等神话故事的发生地,也是晋文公、关羽、王维、柳宗元、司马光、关汉卿等名人和神仙吕洞宾的故里。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名区至今还存在着很多名胜古迹,如,建于关羽出生地解州(今运城市解州镇)的关帝庙、与著名才子佳人戏《西厢记》戚戚相关的普救寺、渗透着唐诗情韵的鹳雀楼、以壁画称著于世的永乐宫等。由于关羽在芸芸众生的心目中威望最高,所以关帝庙最为有名,而且它离市中心才十多公里,自然成了旅游热点,也自然是我们运城之游的首选节目。 关羽(?—219)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员大将。据《三国志·关羽传》说他“喜看《春秋左传》”,这部儒家经典养成了他忠义的美德,自从桃园结义之后,便出生入死为刘备效命,打过不少胜仗,例如围曹仁、擒于禁、杀庞德等,威震四方。可是也有不光彩的一面:建安五年(200),在徐州战败后投降曹操,虽然“身在曹营心在汉”,但却为曹操打仗,还因此被曹操以汉献帝名义封为汉寿亭侯;建安二十四年(219),因轻敌被孙权的大将吕蒙打得惨败,失去了至关紧要的荆州,导致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的脑袋还成了送给曹操的礼物。可见,对他是应当一分为二的。然而他在北宋以后却大交好运:宋徽宗封他为崇宁真君、忠惠公;元文宗升他为武安王;明代万历年间将他神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关帝圣君”;清代的顺治皇帝封他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皇帝又加上“灵佑”二字,成为我国历史上封号最高的武将;于是他被人们称为“关公”、“关圣”、“关帝”。封建统治者还到处兴建他的庙宇,并称之为“武庙”,与纪念儒家始祖孔子的“文庙”并列,尊崇之至!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朝天皇九年(589),是最古老的武庙。它现存的建筑是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后,历时十载重建的,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分为南北二区,南为“结义园”,现在满目都是桃树,没有什么令人流连的建筑;北为正庙,大有可观———建筑布局严谨,殿阁宠壮肃穆,尤其以崇宁殿和春秋楼为最。由于岁月风雨的侵蚀,相当多的砖雕石刻已满面疮痍,门窗柱檩的油漆已经剥落,充满了沉重的沧桑感,不断诱发人们思古之幽情。庭院则别是一番景象:古柏参天,藤蔓鲜活,花草繁茂,鸟鸣啾啾,一片勃勃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我最难以忘怀的,是一块横匾和一副对联。 此庙的横匾甚多,它们的主题虽然都是对关羽的颂扬,但形体各异、词语不一,颇有看头。它们很多都是名人、权贵书写的,其中以三块清代皇帝的手书———康熙的“义炳乾坤”、乾隆的“神勇”、咸丰的“万世人极”,最为显赫,可是我却对一块挂在不太当眼地方的“天道酬仁”最感兴趣。 “天道酬仁”匾的个头不大,题署的字自然也比较小,由于它又高挂梁间,因此看不清楚题署者是谁。说实在话,“天道酬仁”四字写得并不怎么好,但内涵富有吸引力。 “天道”无形无迹,极为飘渺,然而很多人都对它满怀希望。人们一提起“天道”,自然就会联想到当代的书法家经常书写的“天道酬勤”———它已成了激励人们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的熟语。“天道酬仁”与它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大异其趣。“仁”即儒家提倡的仁德,包括了恭、宽、信、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比“勤”丰厚得多。如今虽然时代前进了,然而“仁”却少了,应当大力提倡。 此庙有很多意深语工的对联,张挂于南区大门的一副给我印象最深: 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 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这副字体苍劲、灵动的对联,出自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之手,大概是抗战时期的作品。它的特点是:内容上,既赞扬了关羽,又将关羽的主要品德和《春秋》的内涵提升到民族精神的位置,境界很高;形式上,用现代语言来写,通俗易懂,对仗却相当工整,保持了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的文体特征,对当代对联的创作很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