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个“识时务”的聪明人

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因其除了吃喝玩乐外,一无所长。尽管他有诸葛亮、赵云等一干文臣武将辅佐,依然很快丢了江山,做了魏晋时的安乐公。所以他成就了“扶不起的阿斗”的典故。 其实,阿斗是个大智若愚、“识时务”的“聪明人”。 首先,他明白君臣和谐才能安生的硬道理。 他登基后,蜀汉归政于诸葛亮一人。诸葛亮的丞相府俨然是第二朝廷。阿斗明白,凭才干,他绝非诸葛亮的对手。如果他阿斗行为有违复兴汉室的大业,说不定诸葛亮会废了他。同时,阿斗也看清了诸葛亮是鞠躬尽瘁地把蜀汉的国事当家事来办,乐得当“甩手掌柜”。 其次,阿斗能充分认识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这一真理。 阿斗能充分认识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三分必然会归一统”这一真理。他也明白凭着地处西南一隅、“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经济、军事实力,是无法与中原曹魏相抗衡的。因此,当兵临城下时,阿斗率众“面缚舆榇,出北门十里而降。”也就是自缚、还抬着棺材一同投降,摆出一付任人宰割的样子。 再者,阿斗尽得“韬晦”的家学真传功夫。 阿斗被解进京城,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第二天,阿斗到司马昭府下去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为了测试阿斗有无“心机”,先令人表演魏乐舞戏,在场的蜀官都非常感伤,而阿斗却若无其事,而带喜色。司马昭又令蜀人表演蜀国歌舞,蜀官尽皆堕泪,而阿斗仿佛是在自己宫中似的,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司马昭问阿斗:“颇思蜀否?”阿斗说:“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就是乐不思蜀典故的出处。一会儿,阿斗起身方便,卻正跟至厕所说:“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徜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 酒将微醉,司马昭又问曰:“颇思蜀否?”阿斗就用卻正教他说的话作答。然而他欲哭无泪,干脆闭上眼睛。 司马昭说:“怎么这话像是卻正说的呀?” 阿斗这时睁开眼,做出一副惊讶的样子:“确实如你所说,是卻正教我说的。” 司马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不疑虑。” 其实,阿斗心里十分清楚,他再不是皇上了,只是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处处充满杀机。他只有装痴卖傻才能活命。所以,他在那种情况下,只有装成一副只知享乐的、没心没肺儍乎乎的模样才能得以保全。 阿斗这一手漂亮的“韬晦之计”果然使的是出神入化、滴水不漏,骗过了奸诈著称的司马昭,骗过了满朝文武百官。他得以安安稳稳地做他的“安乐公”。 “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是一个大智若愚、“识时务”的聪明人。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