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仁宗的身世,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就是“狸猫换太子”了。关于这段历史,已经有博友写了,此处不再赘述。本文重点想思考下,为什么历史的真实,和民间的传言,会出现这么大的谬误呢? 首先我们了解下,狸猫换太子的出处。 这个传言,正式出场是在《三侠五义》当中。《三侠五义》是清代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清人俞樾加以增删修订的。《三侠五义》是清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公案小说,在书中塑造了一大批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比如包拯、展昭、白玉堂等人。而我们现代人印象中的包青天形象,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这本书。比如说包拯是星主转世,能够夜审阴、日审阳,额头有明月,床头有游仙枕等等。而包青天所断奇案当中,最有名的就是“狸猫换太子”了。 据说,在宋真宗时期,郭皇后死去,刘妃和李妃都怀孕了,谁生了儿子,谁就可能当正宫娘娘。刘妃心肠歹毒,勾结宫中的总管太监郭槐,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失血过多人事不知之机,将一只剥去皮毛,血淋淋,光油油的狸猫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李妃也因此被害,流落民间。之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这位换走的太子以八千岁儿子的身份登上皇位。之后包拯查明冤情,母子二人终于可以相见,奸妃刘后,也惊吓过度死去。整个故事以大团圆结局告终。 “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有着典型的清代社会风貌和传统道德观念的特点。 《三侠五义》为代表的公案小说的产生,和明清时代,尤其是清朝以来对于民众统治日渐严苛密不可分。在元末,在明代,会出现《西游记》《水浒传》这样具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可是在清代,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产生的土壤的。于是曹雪芹将自己的政治见解深深的掩藏在风花雪月之中,蒲松龄更是把自己的孤愤,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寄托在花妖鬼狐的异世界。 正因为统治的严苛,水浒中的梁山英雄只能蜕变成包青天手下的众位义士。打着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号,江湖大侠们继续做着替天行道的事情。 在明清两代的诸多白话文作品当中,最流行的就是大团圆结局了。很多人也因此觉得中国多喜剧,外国多悲剧。热衷喜剧反应了社会广大民众对于一些基本的传统道德的认可,比如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比如说“因果循环”。还有广大下层人民生活困苦,常常有冤无处述,于是渴望有那么一个包青天来主持公道,给大家一个清平世界。 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母子团聚之后,刘妃自己惊吓过度而死去。作者为什么这么设计?虽然刘妃不是仁宗皇帝的生母,但是作为皇太后,算是仁宗皇帝的嫡母,在道德人伦上,是仁宗无法超越,无法惩处的对象。如果说,由仁宗出面将刘妃治罪,那么仁宗将变成一个不孝子。如果不治罪,那无法为多年饱受冤屈的生母,包括无数被压迫的看客们出气。于是,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刘妃自己死去。既满足了大家的愿望,又可以让宋仁宗不用背负任何道德、法律的责任。 当然,“狸猫换太子”故事的源头,并非仅仅是清代中期,还可以上溯到北宋、南宋以来的一些说唱文学。早在南宋时期的一些故事当中,就有后世的影子。而我们仔细品味历史,将历史和小说对照看看,一样可以看出端倪。 在历史上,刘妃其实是真宗皇后刘娥。为了让自己登上皇位,在真宗皇帝同意的情况下,借腹生子,将李氏所生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抚养。而李氏一生都没有能够和自己的儿子相认。一直到刘太后死去,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竟然是李妃。 在整个历史事件当中,李妃都很可悲。无论是刘后也好,宋真宗也好,都把李妃当成生育的工具。李妃并没有因为自己生了儿子而受宠,真宗也并没有因为刘后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而受到怪罪。刘后风风光光了几十年,而李妃则在寂寞当中死去。死去的时候还差点被当成普通的宫人对待,甚至在当时就有人传言,李妃是被刘后所害。虽然最后由仁宗皇帝亲眼证实,李妃确实是自然死亡,和刘后无关。可是老百姓看重的并不是官方公布的结果,而是合不合乎传统的道德。 于是,夺人儿子的刘后就渐渐衍化成狸猫换太子的奸妃;而23年“认贼作母”的宋仁宗被改成八千岁的儿子,和奸妃一直面合心不合;仁宗母子一生未得相认,以至仁宗引为一生憾事,也被改成母子相认,共享荣华;刘妃安享富贵20余年,寿终正寝,被改成又羞又恨,一命呜呼。 唉,中国人啊,还真是喜欢沉醉于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