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很多次三国,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贾诩此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智,上比张良,下比刘基。只是他太不重视自己的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埋没了,实在太令人惋惜。否则,何时能轮到诸葛亮称雄?天下早就统一了。
设身处地的为贾诩想想,确实也有很多无赖。贾诩出道时,人微言轻,根本不会有人理睬他。这时的他,也许还有澄清天下之志。然而,命运和他开了玩笑。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没有人欣赏他。所以,他也就不再热心于建功立业,而只求苟全于乱世。纵观他后来的作为,无不是为了保全性命。这正好应证了诸葛亮那番假惺惺的表白。
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唯一能够保证自身安全的做法就是找一个有前途的老大,跟着他混,有他罩着你,才不至于出乱子。所以,贾诩第一个选择的人是董卓,虽然董卓不得人心,但是在那样一个非常的时刻,大家都不知道谁最有前途,只有董卓才是最有实力的,不跟他跟谁。不过,他终归是一个靠不住的人。所以,贾诩选择了明哲保身,不出一言,不设一谋,完完全全一个闲人。
等到董卓横死,他又面临生命危险,现在有前途的老大们都在打仗,谁也没空理他,而且他也太不出名,谁会管他。求人不如求几。他选择了自救。所以,他鼓动李郭二人举兵杀回长安。等到没有生命危险了。他又知道跟着李郭二人迟早会丧命。所以,他又开始重新选择。我相信他这一次选择了曹操。但是,臣择主,主亦择臣。曹操凭什么要他?他仍然没有名头。再说,曹操手下已经有了那么多优秀的谋臣,不差他一个。唯一的办法就是引起曹操的注意,让曹操自己对他感兴趣。
所以,他大胆的挑起了李郭二人的内斗,同时又私放了汉献帝,这样可以在那群高官中落下一个好名声,像杨彪、董承等,让他们宣传自己。然而,现在还是不能去找曹操,那找谁呢?找袁绍可以吗?先不说袁绍的为人,只说贾诩如果真能被袁绍重用,他势必走到和曹操完全对立的路上,对未来的发展不利。其实,以贾诩这么聪明的人,肯定早就看出袁绍不能跟了。刘备呢?实力太过弱小,贾诩不是诸葛亮那样权利欲很大的人,他不喜欢扶弱抑强。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去了段煨那里混口饭吃。过了没多久,他就知道自己呆不下去了。正好张绣要人帮忙,他就过去看看。而且张绣这种人没有主见,全听别人的,正好可以让他施展自己的才华,博得一点名声。后来,刘表要他跳槽。他没去,因为他看出了和诸葛亮同样的问题,刘表只是虚有其表而已,没什么前途。跟着张绣同样没前途。但张绣实力弱小,不是别人的眼中钉,相对安全的多。
后来,曹操终于来了。贾诩也不含糊,立即投降。但是,一投降他就发现一个问题,曹操并不是很看重他这个主张投降的人,对他很冷漠。于是,他决定挑动张绣造反。我相信宛城之变是贾诩的杰作。曹操再好色,也不会在别人的地盘上欺负主人。曹操精通政治,难道他不知道张绣现在正处在狐疑之中,稍微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问题。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安抚人心,以曹操的雄才大略不会不知道这一点,也不会不抑制自己的欲望。贾诩可能故意促成了这一事件。只是我们都不知道是如何处理得了?以他那种聪明谁又能猜到呢?
张绣叛变,曹操吃了大亏,也领教到了贾诩的威力。贾诩是这件事情最大的得益者。以后的几次战争,贾诩都让曹操栽了数个跟斗。从此,曹操开始由恨而生敬慕之心。当曹操再次劝降时,贾诩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因为再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卖给他才能买到最好的价钱。
后来,贾诩的地位一直很特殊。他是谋臣,但又不同于郭嘉和荀攸等人。他类似于一个老师或者朋友,他出谋划策从来都不是直接说明,而是暗示,聪明人之间根本就不需要说得太明白。而且一旦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他也不会据理力争,只是想办法远离是非之地。因为她不想成为一代名臣,而仅仅是想过自己安逸的日子。赤壁之战时,曹操没有听他的话,他就留在了荆州,没有去前线。
后来,他又选择了曹丕。事实证明,他又卖对了。他安安稳稳的过完了一生,只是将他的智慧都浪费了!实在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