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三国土地兼并之迷思--曹操之战略防火墙

传说中三国因土地兼并严重,所以导致农民起义,不管是赫逊河畔或是农民战争史等,似乎都是这种主流观点。然而问题来了,土地被谁所并呢?战争目的斗争那块土地呢?从荆州带衰论而言,并没有任何人独占整块荆州,黄巾起义乃因瘟疫而起,以妖言惑众进而攻打官府,并非为土地而来。相反的,出现不少人民主动放弃土地,远走他乡,像是鲁肃率众投靠周瑜、雷绪率数万众投奔刘备、五千余家依附田畴、关中民众流亡至汉中、甚至荆州臣民十余万人追随刘备至当阳,以上最大关键在于:「人民离开,带不走土地。」并没有人民因自有土地被兼并,因而发生向新地主挑战。

曹操有一项决定,被认为是失策,但是事实上从土地兼并及生产力方式,恐怕未必如此。按曹操新破袁术时,欲将扬州人民内迁,结果没有使江淮十余万人惊向南逃。后来历史发展成江东门阀政治,甚有「王与马,共天下」之北方士族与当地皇权平起平坐之事,或许与大量外来人口移民有关。这些人都是放弃中原土地,来到江东,由于必须生存,这些人不但分享了江东原有势力,甚至还挤迫及参与江东政治、经济、农业以及其他种种。按理说,百姓人力为重要资源,得到愈多,对统治者国力愈有帮助;但是若站在文武百官中阶干部,或是基层农民而言,合并不见得是好事--愈来愈多的知识分子、愈来愈多武将、愈来愈多武装军队,使东吴在地中下阶层必须让出资源,这包括土地,因此土地不是因被兼并而变少,而是因为外来人口而可分之地变少,尤其是外来的人口愈优秀的时候。若是外来人口素质比较差,增加大批流民、乞活等无业游民,或说是无田可耕之农民,除了影响治安,也会影响土地负担。假设一片田可以养活当地一百人,加上外来一百人后,现在变成一片田必须负担二百人,因为接受外来移民后,土地不会随之跟来,反而是可分之田变少。因此曹操最终仍占扬州北部,使刘馥为庐江太守在扬州治水建设。孙策、孙权终其一生始终未能统一整个扬州各郡,虽得其民、却未得地。曹操扬州北部合肥重镇命令张辽、李典、乐进等驻兵,基本防御稳固,进可攻、退可守,若是当初还要照顾江淮十余万人民,情况又不一样。

另外从关中外逃汉中事亦然,虽然最后张鲁投降,曹操甚至派将军张合率军保护人民迁移,反使刘备得到汉中空荡无人之地,道理可能与江淮人口政策相彷。但是关中富饶本为京师二都所在,虽经战乱而破败,但仍是强秦两汉立基之地,至于汉中三郡得经过五百里石穴,并非富庶之地,张鲁愿意放弃以五斗米教笼统之人民而竞向曹操输诚,应该不会有人认为汉中会比关中富庶吧?西戎、氐族浦氏、符氏从武都迁至临渭、略阳等地,从号称三秦王开始,可以看到五胡迁入中原之滥觞,再来即可在逐鹿中原上大展身手。这种引狼入室人口迁移政策,曾饱受批评,但这可能为曹操之军事布署初衷。

苦战三十余年,才粗定中原北方,东边四越巢湖不成,西有马超、张鲁及刘备威胁在侧,刘备是一个两度从曹操手中夺土地之人,除非曹操本人亲征,否则刘备东取徐州、西取汉中。以历次战绩而言,刘备几乎可以击败曹操不在场时之任何将领。而曹操的对手不只刘备,还有一个反复无常、又战又和之孙权,是以曹操常年病痛下,仍然必须亲征,但是一个人毕竟有限,分身乏术之下,救东则失西、救西则失东:在曹操亲征前,刘备在汉中斩杀夏侯渊;曹操率军至摩坡集聚徐晃、朱盖、殷署等十二军,甚至还调动张辽前,关羽北围樊城曹仁、杀庞德而擒于禁。因此曹操采用空虚战线,其实可以有效破坏外敌因粮于敌,是以魏吴交界之处,江淮一带空无人烟;魏蜀交界之地,汉中上庸等地人口已被迁走。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玩味,昔日周瑜曾因缺粮,不得已以交朋友为理由,到未曾谋面之鲁肃家瓜分一半米粮,但是鲁肃后来却又率众投靠周瑜。这暗示周瑜后来可能存粮大增,以及鲁肃放弃原有土地,所以反变成周瑜可以收容鲁肃群众。还有庐江人雷绪宁愿投奔刘备,也不愿投向同乡人周瑜,同样注意到一点,雷绪等数万人也放弃了土地。庐江当地先后被李术占据,孙权屠城庐江后,也强迁部曲三万人扬长而走。最初,孙策破刘勋时多得庐江人,其精税皆交给庐江人陈武为督。可见庐江被攻破后,人民被强迁到江东,事实上为放弃庐江原有土地。

是以得出归纳结论:无论人民主动避难或被动战败被掳,大规模人口迁移,背后意义即为放弃土地。而这些土地并非因此产生新地主兼并,反而多变成无人之地,东从江淮、西至汉中,宛如一条防火墙,尽为人烟荒芜。而人民不论北移或南迁,亦各自造成巨大影响,南方六朝之侨居与本土融合,北方发生五胡乱华,在在均为过多的人民追逐过少之土地,如果这些人民不放弃原有土地的话,以安土重迁之特性,本应相安无事。

土地有限,本亦患寡又患不均,为了军事战略建筑防火墙,迫使大量人民南迁北移,中间空出可耕地浪费不提,南北两方发生土地愈来愈不够使用,也造成矛盾与斗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