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汉高祖赞为“人杰”的萧何,临终前留下一句话:“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萧何遗言,事出有因。当时,京城里的高官富商依仗有财有势,大都给子孙买田置宅,而且要买肥沃的良田,置黄金地块的广厦豪宅,作为留给后代的大笔资产。独有相国、第一功臣的萧何,与众不同,“置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产”
。买的是穷乡僻壤的薄田,盖的是冷落地段的普通住宅,不追求气派奢华。其家人、子孙不理解,觉得吃了亏。看出苗头的萧何咽气前留遗言,即为之作出解释,好让子孙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深意。
亲历战乱之苦和宦海沧桑的萧何,对权力、财富和人性的审察,可谓洞若观火,心似明镜。其遗言含有双重意思——倘子孙贤慧,懂得他的做法旨在俭以养德,朴以持家,便能师承祖风,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子孙不肖,躺在功劳簿上吃祖宗饭,则纵使为他们留下万贯家财,也属枉然。何况良田美宅,未必是福。它易招来羡慕嫉妒恨,一朝家道中落,它又会成势家豪强觊觎、劫夺的目标。而穷僻的薄田陋宅,不惹人眼红,能给子孙免去诸多烦扰、灾祸,以保平安。为子孙长远计,他未雨绸缪,即等于替后人清除了陷于财势争斗漩涡的隐患。萧何之良苦用心,其子孙能领悟吗?世事洞明的萧何,对子孙祸福的思虑之周全,非常人所可及。其金玉良言的遗嘱,一方面,基于他淡泊无为的道家之学;另一方面,也与暮年的牢狱之灾颇有干系,这使他看透荣华富贵直如过眼云烟。
那是在公元前195年,长安人多地少,一些百姓无地可种,但皇家的上林苑周围两百多里,荒地甚多,白白地闲置着。于是萧何提议,令百姓入苑垦荒耕作,不收租税,又可为苑中禽兽供给些吃食。一举两得的好事,传到刘邦耳朵里,却惹得龙颜大怒,反指责萧何“受贾人财物”、“自媚于民”
,下令将萧何交廷尉审问,戴上枷锁,关入大牢。可怜年迈萧何,后来刘邦虽免其死罪,但他还得光着脚板去给皇帝磕头谢恩!朝为功臣暮为囚,过山车式的官场生涯,令萧何体味到权力斗争的冷酷、残忍。
实际上,刘邦并不糊涂,他所牵挂的也不是上林苑的荒地,只为萧何的声望、威信太高,高得要盖过他这个高祖皇帝了,所以要借题发挥,抹黑萧何,树自己的皇威。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封赏功臣时,刘邦的话言犹在耳,转瞬之间,萧何即成罪人。皇权淫威之下,没人能保绝对安全。为攫取权力和财富,从九五至尊、王侯公卿,到中下官吏、市井小民,总在相互算计着,倾轧着,撕咬着,没完没了。世道之凶险,人心之诡邪,萧何算是领教、捉摸透了。一句遗言,沁浸着萧何的血泪,也寄托着他对子孙俭朴持家、毋为富贵所累的爱心吧!
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云,“俭腹高谭我用忧,肯肩朴学胜封侯。”萧何,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大官,出此遗言,殊为难得。试看于今衮衮诸公,不少人把清廉为官、俭朴持家抛到九霄云外,而将捞钱财、置房产,视同“韩信将兵”,乃至老出“许三多”。但他们的功绩、思想、操行,怕连萧何的脚指头都够不着。由之,我不能不对萧何遗言赞一句:
一代人杰,千秋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