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解密:汉末军阀董卓身边为何少有'追随者'?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是个地地道道的“暴发户”。

早年因“累有边功”,才做到了河东太守的位置上。想那西凉边陲,冰河铁马,寒江冷月,日子过得肯定不是很舒服。无奈,朝廷有令,不宣诏不得进京,因此董卓只能默默地过着他的“土财主”生活,坐等事变。直到后来黄巾起义爆发,这个大军阀才被召回京城做了一名“京官”。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穷人乍富,挺胸叠肚”。从边陲大漠进入繁华都市,董卓的确没有多少思想准备。但尽管如此,因手握重兵,董卓的势力是一天比一天壮大,很快就借助手中力量窃取了朝廷的最高权力。按说,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最容易成事。但事实恰恰相反,时隔不久,这个尚未坐稳屁股的“窃国大盗”就在一片喊打声中结束了其悲惨而又龌龊的一生。来势之猛,去势之快,如昙花一现。那么,董卓最终不能成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以余愚见,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识英雄。或许就是在西凉边陲呆得久了的缘故,董卓除了养成了一副傲慢残暴的性情之外,对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和审视。而以其一贯的脾气秉性,他当然不会明白,要取天下首要的是结纳人心、招揽人才。反观董卓,既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也没有顺应历史潮流的相应举措,有的只是骨子里的“暴富心理”以及对天下人的不屑一顾。因此当被黄巾军杀败,又被刘备兄弟三人救下来的时候,董卓不是先表示谢意,而是先问“见居何职”,当听刘备说尚是“白身”的时候,马上就表现出了极大的轻慢和蔑视,不仅没有半句感谢的话,反而“不与赏赐”。想董卓从西凉至京城,也并非全然为勤王而来,心中的“小九九”定然也是有的。但今日面对百万军中将自己救出来的大英雄,不仅不施以恩德,笼络感情,反而不以为然,举止傲慢,最终与英雄失之交臂。这要换成曹操和刘备,见一个爱一个,无论如何都是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纵观董卓一生,身边除了李儒、李肃和一个反水的吕布之外,竟然没有一个忠诚之士、可用之人,可见董卓在识人用人上是何等失败。

二是不得人心。按照一般的道理,初到京城,不摸底细,就应该低调处事,暗结人心,至少也应表面上规规矩矩的,以免给人留下谋反的口实,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但董卓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也没有这样的涵养。自入京城以来,是趾高气扬,骄横跋扈,以至于惹得丁原、袁绍等一班旧臣是一再反目。明着有人抗争,暗着有人算计,这样的局面要多危险有多危险。尽管此时董卓羽翼已丰,掌握实权,别人一时半会也奈何不了他。但种种迹象表明,事情的发展正一步步向着董卓不力的方向发展,尤其是自吕布反水、刺杀丁原之后,董卓更是有恃无恐,不顾众大臣的极力反对,废汉少帝,立陈留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更为可恶的是,董卓在窃取大权之后,是“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禁庭公主,尽皆淫之”。“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引军围住,尽皆杀之”,这种视皇族和百姓如草芥的暴徒作风哪里有一点救世主的样子。自古天怒难犯,民心难欺。不久,就惹得曹操冒险行刺。尽管没有成功,但由此而来的连锁反应却像是一根导火索,引得天下诸侯纷纷为之讨伐。董卓也因此将自己置于了火炉之上,灭亡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三是鼠目寸光。自古以来,大凡胸怀天下之人,必将放眼四海,容纳万物。而董卓面对十八路诸侯的讨伐,仅靠一吕布左右抵挡。眼看京师不保,却盲信蛊惑之言,先烧长乐宫,继之迁都长安,并强迫居民数百万随迁,导致洛阳二百里内荒芜凋敝,无复人烟。到了此时已人心尽失,董卓却依然自我感觉良好。等各路诸侯相继散去,董卓认为天下已定,再没有了后顾之忧,不仅以“尚父”自居,而且出入“僭天子之仪仗”。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似乎也只有董卓能办得出来,想曹操那是何等之人,尚且没有取代汉献帝的勇气。更为可笑的是,董卓还差军士为自己修建了仓库,“囤积二十年粮食”,并“选民间美貌女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者八百人,充为婢妾”,说什么“吾事成,当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养老”,头脑之简单可见一斑。若事成何须如此,事不成这些又岂能保住?如此的眼光决定了,董卓是无论如何都是成不了气候的。果然不久,王允暗中施以“美人计”,调拨其与吕布的关系,最终被吕布刺杀。

不怕虎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在《三国演义》中,如董卓这样粗鄙不堪、头脑简单的人不少,但真要像董卓如此愚蠢行径的却并不多。想来“一夜暴富”或是官位来的容易的人,智商大致如此。

不作死就不会死。多行不义必自毙,这话应是颠扑不破的。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