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年羹尧之死是咎由自取 还是雍正有意为之?

年羹尧其实既不完全是因为战功赫赫,骄横跋扈,功高盖主被雍正怀疑,嫉妒而赐死,也不完全是因为作威作福,贪赃枉法,结党营私被群臣清流弹劾而判死。或许两者的原因都有一些,但是和他对国家的贡献,和雍正的感情相比,还是有所平衡的,再怎么样,也罪不至死。

其实很大程度上,任何人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里,处在他那个位置,都是必死无疑的。对于年羹尧而言,自他走上助君夺嫡,边塞平叛之路,成为一个影响朝局,至关重要的政治棋子以后,就已经是难以善终了。而对于雍正而言,自他选择年羹尧,隆科多等人,立下盖世之功,然而自己又要推行改革,得罪当朝大部分官吏,就难以保全这些鹰犬的性命。

年羹尧有三个重要的身份,第一,雍正在潜邸时期的核心成员,与隆科多一起,协助和保护他成功即位。第二,康熙朝征战西藏,平定叛乱的能臣。第三,雍正朝征战青海,平定叛乱,匡扶江山社稷的英雄。可以说他对雍正王朝的功劳和贡献,是前无古人,上不封顶的。在封建王朝,这样的人,虽然冒了风险,干了大事,却不管三观正不正,内心忠不忠,最终一般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比如宋朝的岳飞,明朝的于谦、胡宗宪、袁崇焕、毛文龙......后来的李鸿章等。

年羹尧,字亮功、号双峰,生于公元1679年,卒于公园1726年,享年仅47岁,原籍安徽怀远,改隶汉军镶黄旗,同进士出身。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之兄。

大家都称年羹尧年大将军,那就以为他只不过是个带兵打仗的武将。事实上,年羹尧并非单纯的一介武夫。而是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高祖父年富官至明朝户部尚书。父亲年遐龄官至湖广巡抚。这些都算是比较大的官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年羹尧中式己卯科顺天乡试举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联捷三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年间就历任散馆、授检讨、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广东乡试正考官、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等。也就是说,年羹尧的功名是自己考的。如果他今后不被派去带兵打仗,很可能和他祖辈一样,当个尚书侍郎什么的。他在雍正发迹之前,自己就已经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等级不低的文官了。有本事的人,难免骄傲,自尊心强。

1709年,年羹尧的妹妹年氏被选为雍亲王侧福晋,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胤禛,也就是未来的雍正帝的嫡系亲信。同年,年羹尧被抬入汉军镶黄旗并被任命为四川巡抚。派年羹尧去四川,并不是胤禛的意思,而是康熙的意思。早在雍正即位以前,年羹尧就屡立战功,深受康熙器重。

康熙在逝世前,给雍正留下了一内一外两位关键人物,保护他顺利即位。在内的是九门提督隆科多,拱卫京畿,在外的就是年羹尧,一夫当关,相当于节制了整个西北的兵事,也就反过来为朝中雍正形成猛虎在山的照应之势。

在清朝早期,作为一个汉族将领,打仗时要想号令千军,打赢硬仗,除了英勇善战,更重要的是必须生杀予夺,树立权威,因此必然要得罪人。再加上年羹尧又倍受皇帝信赖,更是招人嫉妒。一场仗打下来,雍正要怀疑提防他,忠臣要挑剔他,反派要算计他,下人要嫉妒他......

平叛以后,手上全是血债,再要想全身而退,归隐田园,且不说自己愿意不愿意,就算是实际操作起来,也很难实现。朝堂上,乡野里,全都是仇家。如果年羹尧主动请辞,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年羹尧的一生,可以这样总结。最初,出生名门,自己凭借才华步步高升。后来深受重用,立下大功,但是得罪了所有人,想撤,又害怕被算计,不撤,又越来越被雍正怀疑。自己神经又比较大条,只有赖在位置上。最终,在各方压力下,忠又表现不出来,反又没有实力,只有坐以待毙,任人摆布,落得万劫不复。

将心比心,任何人是年羹尧,当时一定都不可能简单地骄傲而死。考得起进士的人又不傻。而他正确的心态应该是恐惧,委屈,悲哀。恐惧的是失去皇帝的信任,遭到报复,委屈的是自己对王朝有不朽之功,却依然是个命如草芥的奴才,悲哀是感叹皇家无情,命运无道。

清朝历史上,只有一个对王朝有再造之功的汉大臣是善终了的,那就是曾国藩。然而曾国藩和年羹尧相比,有很大区别。清朝末年,内忧外患,满清八旗已经是强弩之末,曾国藩不出来力挽狂澜,基本就亡国了。而曾国藩出来收拾残局,都是自己花钱,攒兵,没有求着朝廷,过后自己又主动放弃兵权,这中间不存在得罪谁,好聚好散。但是年羹尧发迹于早期,向朝廷要钱要粮要官,还要管制一堆满人,必然要得罪一大票人。曾国藩背后是非常牢固的皇权核心,而雍正要推行新政,自己的统治都是屡遭诟病,保守势力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集体吐口水灭了雍正的股肱,也是轻而易举的。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