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禹希,即是沈荩,他曾参与维新变法,变法失败后成为了激进的革命派,长期从事新闻工作。1903年7月31日,因揭露中俄密约而被清廷处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言被杀的新闻记者。
当时沙俄赖在东北不走,更得寸进尺地欲与清廷签订秘约,继续控制东三省及内蒙地区。慈禧太后不想惹他们生气,便同意签约。这本是见不得人的机密,却让沈荩通过天津的英文报纸《新闻报》而公诸于世,一时舆论哗然,引起国人公愤。中俄密约最终泡了汤,大鼻子很遗憾,老佛爷很生气。是年7月21日,沈荩被捕,7月31日被处以极刑。当时敢言的《大公报》报道了沈荩之死:
拿来刑部之沈荩,于初八日被刑,己志本报。兹闻是日入奏,请斩立决。因本月系万寿月,向不杀人。奉皇太后懿旨,改为立毙杖下。惟刑部因不行杖,此次特造一大木板。而行杖之法,又素不谙习。故打至二百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
比较幸运,恰逢老佛爷的“万寿月”,所以这个老太太开了次恩,“立毙杖下”。但不幸的是,刑部平时没有行杖的业务,只得临时抱佛脚,沈荩被打得“血肉骨裂”、“骨已如粉”。“及至打毕,堂司以为毙矣。不意沈于阶下发声曰: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此时沈荩的这句话肯定让行刑者们觉得很没面子,然后他们就速速用绳子把已奄奄一息的沈荩勒死了——铮铮铁骨,至死都让极权者无地自容!
沈荩惨死,震惊中外。连老外也觉得这事够狠毒,公使夫人们纷纷找慈禧“谈话”——她们似乎真把这老太太当女人看了。全国各地报纸纷纷予以披露报道。当时因笔锋犀利而被誉为“长枪大戟”的章太炎,也正在大清朝的监狱里,他写了数首祭奠沈荩的诗,《狱中沈禹希见杀》便是其中之一。
慈禧
现在回顾百年中国言论史,沈荩其实开了个头。一个惨烈而悲壮的开始,还有许多后来者将步沈荩之后尘。
我想起了沈荩。翻阅这百年历史,常有许多让我觉得汗颜的名字,赫然在目。不知新闻工作者“沈荩”这个名字,是否会让一些人感觉羞愧?“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这样的刑罚已不敢再上演,这样的精神却也消失了。没人再敢绞你,可有些人就是甘愿往自己脖子上,和别人脖子上,拴套。
在网上找到一张沈荩的照片。让我稍感意外的是,铮铮铁骨沈荩,竟是一副极平常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柔弱体貌。却也显得清白、清晰。照片是沈荩生前赠与当时的在华英国记者莫理循的。沈荩遇难后,莫理循工工整整地用英文在照片背面记下:“沈克威,杖毙,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
沈荩揭露《中俄密约》详情
1903年,沙皇俄国背信弃义,不但拒不履行1902年《交收东三省条约》中分期撤兵的约定,反而进一步提出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要求,强迫清政府接受。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决定答应沙皇俄国的要求,欲与沙皇俄国缔结《中俄密约》。哪知《中俄密约》尚未签署,其详细内容即通过新闻媒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这一壮举的爱国者名叫沈荩。
沈荩(公元1872~1903年),原名克诚,字愚溪,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史载,沈荩“性直倔强,雄于胆略”,从小就立下了反清救国的远大志向。维新变法期间,沈荩积极主张变法,认为要革新湖南,非有一番破坏不能奏效。他和维新派代表人物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多次接触,交往密切。维新变法失败后,沈荩留学日本,其政治态度也迅速由改良派变成了革命派。
相关专题: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