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清朝显示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他殚精竭虑为父亲康熙补上漏洞,累死累活给儿子乾隆留下基业,为“康乾盛世”得以传续起到决定性作用。但他留给后世的,不外乎性格古怪、屠杀兄弟和功臣、篡改遗诏、继位儿子是汉人、被吕四娘刺杀等负面形象。
雍正的父亲康熙创造了一个盛世神话,最后也留下了一堆问题:吏治腐败、效率低下、国库空虚。早在当藩王时,雍正就深为忧虑。康熙四十八年户部存银五千多万两,六十一年仅八百多万两,存银下降这么多,原因是亏空。雍正即位之后,一改乃父宽仁作风,以“严明”察吏,推行刚猛政治。他大力整顿吏治,清查钱粮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又改兴廉为养廉,实行“耗羡归公”,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养廉银”,给予官员合理的酬劳,使贪污行为失去借口。雍正的高明在于不仅惩治了大批贪官污吏,而且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诉诸制度保证,对整肃吏治颇为有效。
雍正大量诛杀贪官,保持高压,让官员们听到“钱”字就发抖。在对贪官执行死刑时,常组织官员到场观摩,他认为现场警示教育,比让官员学习《论语》管用得多。与此同时,雍正奖掖勤能、责罚庸懒,逼迫官员改变作风,不换脑筋就换人。雍正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勤奋、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雍正每天睡眠不超过4小时,只有过生日那天才给自己放天假。现存档案表明,他光在奏折上就批了1000多万字,是全部《资治通鉴》字数的3倍多。
雍正既不容忍官员“贪”,又不容忍官员“懒”,两手抓,两手硬的结果导致一时吏风,敬谨勤慎,贪腐恶习,大为收敛。突出表现在:第一,政治上,康熙帝晚期,强调做仁君,行仁政。但是,官员懒散,工作拖沓,不求进取,但求无过。这种颓风,得到扭转。第二,财政上,扭转康熙晚期财政亏空局面,财政大有结余,为乾隆前期发展,打下很好基础。第三,吏治上,雍正帝整饬官风,从朝廷到地方,从总督到知县,都不敢掉以轻心。
雍正帝执政期间,官场风气迅速扭转,号称“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实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奇迹,也为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提供了保障条件。创设军机处,集中权力推进改革;取消人头税,缓解社会矛盾;改土归流,维护国家统一等大动作,如果没有肃贪治懒的铺垫,是不可想象的。至于说道,雍正改元新政为何难阻清朝死亡的问题,这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结果,不是出一两个明君圣祖就能改变的。
然而,雍正从继承大统到猝然离世,在13年的帝王生涯到死的每一步都有如影随形的“污点”,以至于本来的“康雍乾盛世”竟被戴有色眼镜看人的后世史学家硬给改为“康乾盛世”,而在江湖野史中的雍正形象更是不堪入目。勤勉的雍正皇帝何以留下滚滚骂?主要原因还是他得罪了人。按今天的话说,是得罪了有话语权的人。雍正继位后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实行火耗归公,增加朝廷收入;推行官绅一体纳粮,摊丁入亩;打破旗人的优越感,重用汉人;大兴文字狱,禁止反对声音。而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每一样都妨碍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火耗归公打击了地方官吏的任意摊派行为,得罪了贪官污吏;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得罪了地方上的土豪;重用汉人得罪了满人;而文字狱则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这些被得罪的人,都是有话语权的人。于是,雍正被泼脏水的历史从那时就开始了。
在关于雍正的各种传说中,篡改遗诏“传位于四皇子”、“乾隆是汉人”、“被吕四娘报仇割头”,是三个主要的传闻。
1、“雍正改诏说”。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谁知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改“字”之说不值一驳。汉字简化以前,写“于”字是用繁体的“於”,而不是现在简体字的“于”字,想把十字描成於字,几乎不可能;其次,传位诏书这么大的事,除了写明是第几子之外,总还要写清皇子的名字。康熙十四子名为胤禵,与四子胤禛的名字写法差别很大,更是不可能靠改字来蒙混过关的。最后,清朝是满族人当政,遗诏通常使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同一内容。就算能改一种文字,也是不可能同时改三种文字而不被发现的。
2、“乾隆是汉人”。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励精图治,对清朝“康乾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然在民间,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传得十分离奇,传说他是海宁陈家的儿子……对此,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援引史实加以了批驳。海宁陈家仕宦之盛,发端于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时达到了顶峰。乾隆即位之前,陈氏为相者多已谢世,陈世倌尚存,他就是金庸在小说中所写的乾隆生父,却并未得到乾隆皇帝的格外关照。乾隆六年(1741)升任内阁大学士的陈世倌,不久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当面斥责他“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说是传闻中皇帝的生父了。再说,满人入主中原后,对汉人一直存在戒心,以雍正的雄才大略更不可能把大清江山交给不是他亲生儿子的汉人之子。因此,乾隆是雍正的亲生儿子毋庸置疑。
3、“被吕四娘报仇割头”。相传吕四娘为吕留良之孙女(一说女儿),野史记载吕留良因雍正文字狱被杀,吕四娘为报仇,以选妃之名混进皇宫,后在雍正召其侍寝时以短剑将雍正斩首(另有传说是用血滴子斩首)。比如,《满清外史》《清宫遗闻》《清代述异》等野史就有关于吕四娘的记载。然而,正史上没有记载过吕四娘这个人,她刺雍正只是个传说。这一说法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清一代,民间满汉对立的情绪比较浓郁,所以,“演绎”出吕四娘刺杀雍正这一段故事,可以满足汉族知识分子和群众的排满情绪;二是人们大多有猎奇心理,雍正的死因一直不清不白,用吕四娘行刺这样一个段子,无疑可以引起众人的“兴趣”。这大概就是吕四娘刺杀雍正的传说为什么长盛不衰、经久不息的缘由了。根据《清宫秘档》记载,认为雍正可能死于丹毒。因为,在雍正死前12天,在总管太监操办下,有200斤用于炼丹的黑铅运进圆明园。这个解释虽不能绝对,但可性度比较高。
吕四娘刺杀雍正故事虽然极不靠谱,但近几十年却被影视界视为珍宝,不断被改编为各种电影、电视剧20多部,更使雍正的负面形象在民间扩大化。事实上,有关雍正的诸多传说纯属子虚乌有,对他大泼脏水(攻击抹黑),多半是他的政敌及后世孙或不得志的读书人所为。康熙将大清江山交给他,既是康熙本人的意愿,也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应该说,雍正惩治贪官污吏的决心和彻底精神,以及勤勉的执政作风,值得推崇!而今,那些无所作为官员也不仿有选择地学一学雍正的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