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夏侯渊,曹营大将,打了胜仗,本该庆贺,却受曹操责备,这是咋么回事呢?
先说张辽。
汉献帝刘协建安六年(西元201年),东海太守昌豨又不听话了。
之所以用又字,乃在,前一年,他率众投降了刘备,曹操派手下刘岱、王忠前往讨伐,未能成功,于是亲自出马,一举荡平。昌豨请罪,曹操给他机会,继续当太守。
然则,这家伙反复无常,才过了一年,又想起拱子了。
这次,曹操派的是两员名将,张辽,夏侯渊。
名将出马,未必马到成功。昌豨据险以守,张辽、夏侯渊,居然也攻他不破。且劳军远征,粮草难运,眼看着人和马都没有吃的了,两人合计,看样子,只有撤兵了。若等到弹尽粮绝,说不定被昌豨打个反冲锋,丢盔弃甲,丞相面子上不好看啊。
虽然已经议定,张辽多少还是有些不甘心。据他平日里的观察,这昌豨啊,还是有希望收伏的。
为何?
他的理由是,“数日已来,每行诸围,豨辄属目视辽。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计犹豫,故不力战。辽欲挑与语,傥可诱也?”
原来,张辽一去巡查,昌豨必定也出现。仇人见面,本该分外眼红啊。但张辽却从昌豨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而且,他的属下,往我们这边射箭的频率和密度,都大大降低了——他这是在等,等着我主动发现他的意图——他的意图是什么?就是投降啊。投降为何不直接打着白旗大开城门便是?若那样,不是降了自己身价吗?若有人来劝降,然后趁此下台阶,不是更有筹码吗?
夏侯渊一听,有理啊,那你就去吧。
张辽先派人去昌豨那,说曹公有话,让张将军代传。
昌豨一看台阶将建,自然是心领神会。
于是张辽、昌豨阵前相会。两人皆骑着高头大马,未带武器,奔向场中。本来都是熟人嘛,免不了先说些别来无恙,想煞我也之类的客套话,然后入了正题。
张辽讲,我的来意,太守你定然是知道的,我们曹丞相英明“神武,方以德怀四方,先附者受大赏”——潜台词,拒不投降者,必将被剿灭。
昌豨哈哈一笑,好说好说——不就是投个降嘛,又不是没投过。我降吕布、降曹操、降刘备……这事,玩得溜得很,只要丞相能保我一家平安,给我加官进爵,啥事不好商量呢!咦,你看,太阳已到正天,该吃饭了,要不,我作东,张将军到我家喝两杯水酒,我们一叙旧情?
张辽说,好啊,正好肚子饿了,听说你们山上的野兔,肥得很啊!
于是,“辽遂单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欢喜,随诣太祖”。
任务完成,曹操该高兴才是啊,该奖赏才是啊,但——
曹操“遣豨还,责辽曰:‘此非大将法也’。”
你就不怕昌豨杀了你吗?你这样独闯龙潭,很危险的好吧,张辽我跟你说,你这样做,不是大将该用的方法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你这是害我担心啊!我真想打你一顿,方解心头之愤!
张辽心想,丞相哟,怎样才是大将的方法呢?难道打他不赢,空手而归,才是大将之法吗?难道又让你老亲自上阵,才最好了吗?这不是显得我们太无能了?
然则心里话,就能想,不能说。“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豨必不敢害故也”。都是丞相您的功劳啊,我奉圣旨而去,若只是刘协那小家伙的旨意,昌豨说不定真会害我,但他昌豨知道,这关刘协什么事哟,都是丞相您在背后筹划平叛啊,他敢杀我吗?
一席话说得曹操心里很舒坦,这事就过了。
再讲夏侯渊。
如果说曹操对张辽的责备,是带着笑的,对他夏侯渊的责备,则是想替他保命的。
因为曹操看到,夏侯渊虽然武艺高强,作战勇猛,但是太过于恃勇——这是说得好听,说白了,就是有勇无谋——原话是这样的——初,渊虽数战胜,太祖常戒曰:“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曹操讲得好有道理。但夏侯渊,或许是未当回事,或许他真的就是勇多谋少,先天不足,能怎么办呢?
最终,与刘备军战,死于黄忠进攻之下。
若干年后,他次子夏侯霸降蜀汉,刘禅宽慰他,你父亲是在乱军之中作战而死,不是死在我先祖手里——由是言之,更显曹操规劝之先见——只有勇力,你能打得过百个小兵,能打得过一千个吗?最终不过是给了某个幸运的小兵以成名的机会罢了。
从上可知,曹操责备张辽、夏侯渊,乃是怕失去他们。爱之深,责之切啊。
屏山石
历史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