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太史公司马迁,最值得人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

清明祭祖,拜谒先贤。“2016丙申年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31日在司马迁故里陕西韩城市举行。包括司马迁后裔、民祭代表及海内外专家学者等万余人,齐聚当地共同缅怀史圣司马迁。据了解,韩城民众自发祭拜司马迁的仪式始于西晋,并创造了独特的民间祭祀形式。2014年,当地“徐村司马迁祭祀”作为祭祖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网2016/03/31)

公祭司马迁,已非头一遭。

查了查,前两年,亦有办。

记者写到,公祭的目的,是共同缅怀史圣司马迁。

缅怀一个人,总该是他替后人树立了一种典范——不会仅仅因为司马迁,写了一本《史记》,几千年来,人们就一直把他记在心里。

去年的祭祀,中国日报陕西站的记者,写得比较详细,他告诉人们,“几千年来,史圣司马迁崇尚的‘尚真•重信’价值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缅怀史圣,弘扬司马迁精神,将司马遗风传承四方”。

由是可知,人们纪念的,是司马迁的“尚真•重信”。

尚真,应该是崇尚真实之意。然,在《史记》里,有这样一些比较不拿么真的事,不妨说来,大家一观——

就以刘邦做例子吧。

《高祖本纪》第一段中,有这样的描写——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讲的什么呢?其实有点污。说刘邦的母亲,与龙相交,生下刘邦,其父刘太公,被戴了顶大大的绿帽子。

司马迁纵对将自己腐刑的汉武帝心怀不满,也不至于去黑开国皇帝刘邦,此处如此写,只为证明,他乃是天子。

再来。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又说的什么?这个不污了。但怪。吕雉想找刘邦就找得到,因为她观察到天有祥云。祥云之下,就是刘邦所在。

这些,大家信吗?大家当然不信。司马迁也未必信,但他还是如此写了。

这是“尚真”吗?

不是。人说《三国演义》三分史实七分小说。《史记》呢,应该就是八九分史实,一两分小说的样子——从此以后,中国的正史,都染上了这个毛病,皇帝出世,必有异象。至民国人撰《清史稿》时仍未绝。似乎是努尔哈赤,都是他母亲在外吃了个野果,就生出来的呢。

但这其实有些吹毛求疵,任何事情,都有局限性。

司马迁真正厉害之处在于,他敢逆龙鳞,仗义执言,不阿谀奉承。

今人虽从历史教科书里, 知道他是替打了败仗而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割了,但于当时的具体情形,却不甚了了。

《汉书 李广苏建传》里,写得很明白——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司马迁指明了三点,李陵为国做了很多贡献;他带的兵不足五千,以少敌众;之所以投降,是想找个机会归汉。

他这些话,看起来很正常。汉武帝既然问了,就答嘛。然则,它却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说的——群臣皆罪陵——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群臣为了保全妻子,而对李陵落井下石。

怕死而不敢说公道话,是一个原因,另一原因乃在,李陵此战,是与贰师将军李广利一起出去的。李广利是谁?武帝宠妃李夫人以及宠臣李延年的大哥。李延年就是写“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那个——上以迁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刘彻认为,司马迁替李陵辩解,就是在攻击自己的大舅子——很不高兴,“下迁腐刑”。

与司马迁相反,其他大臣,对于李广利碰不得一事,是心知肚明的——炙手可热之人,巴结还来不及呢,哪里能去指出他不正确的地方呢?

由上可知,司马迁最值得后人纪念及学习的,是其敢讲真话,敢讲心里话,不猜度皇帝的心思,不谄媚如日中天的皇亲国戚,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人格——而这,无疑是古往今来,最缺的品格。

韩城为搞旅游而纪念没有什么错。司马迁他老人家若在天有名,晓得自己还在替家乡做贡献,说不定高兴得眼泪都笑出来。但若在纪念之时,不把司马迁的真精神讲清讲透,则只钻到了钱眼,只是做了场秀,司马迁就白被割了那一刀。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