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珍是朱德的第二个妻子。朱德元帅第一任妻子萧菊芳病逝以后,许多人劝朱德再婚,劝朱德为这个家庭找一个主妇。朱德想到没有母亲的婴儿需要有人照料,就同意了。参加护法战争后,朱德与孙炳文是挚友,朱德的一位朋友知道孙炳文有一个外甥女,于是,这位朋友就将孙炳文的外甥女介绍给朱德,不久,朱德就娶了一位“老姑娘”,即21岁的陈玉珍。
从1927年以后的10年间,朱德成为国民党悬赏缉捕的“要犯”。国民党当局的封锁,使朱德与亲友隔绝了书信联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朱德出任八路军总指挥,从此以后才得以与四川亲友书信往来。烽火岁月里,家书抵万金。民族的存亡,亲人的牵挂;战斗的艰辛,打了胜仗的喜悦;抛弃一切,为祖国为民族求生存的抗战决心,被一封封书信连接起来。
“我们有信心并有把握打胜日本”
1937年9月上旬,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线。途中,他寄四川南溪的前妻陈玉珍并给四川亲友的第一封信:
玉珍:
久别甚念。我以革命工作屡(累)及家属,本属常事。但不知你们究受到何等程度,望你接信后将十年情况告我是荷。理书、尚书、宝书等在何处?我俩(两)母亲是否在人间?你的母亲及家属如何?统望告。
近来,国以(已)亡三分之一,全国抗战已打了月余,我们的队伍已到前线,我已动身在途中。对日战争,我们有信心并有把握打胜日本。如理书等可到前线上来看我,也可以送他们读书。我从没有过一文钱,来时需带一些钱来我用。自别后了你,我的行动谅是你们知道的,不再说。
此问近好。
刘钟 九月五号
这封信的信封上,朱德亲书:“四川南溪县探交陈平南先生转陈玉珍女士启,玉缄。”又批写:“来信交山西河北八路军总指挥部转。”发信邮戳是“民国廿六年九月六日。” 收信邮戳是 “四川南溪九月二十五日”。从信封上“探交”二字可以看出是朱德多年来没有与对方联系过,更不知道对方下落。陈平南是陈玉珍的弟弟,在封建社会里,男人的地位和名气大于女人,由他转交是理想的人选。信封上批注的来信地址,说明了朱德所率八路军总部住址没有固定的地方,这是战斗的环境和需要所致。事实上,八路军总部当时在山西境内迁徙达60多处。
信中内容主要有三:一是朱德誓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他把受到敌视,株袭平型关阵地,发生激战,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这时,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正向平型关附近开进,朱德与彭德怀立即电令林彪、聂荣臻率领的一一五师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24日夜,第一一五师主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右侧高地。25日7时许,第一一五师主力在平型关附近对日军第五师团(即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发起伏击,激战至13时,战斗胜利结束。此役歼敌1000余人,毁敌汽车79辆、摩托车三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品。这是中国军队在全面抗战开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样一次震惊中外、令日寇胆战心惊的战斗, 在朱德这位运筹帷幄、身经百战的指挥员面前,也只能算作“小胜仗”而已,表现出他和人民军队藐视敌人的胆略和正义之师抗战必胜的决心。
“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
平型关战斗一结束,朱德便率领总部的一些同志到一一五师驻地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教训,做出了我们与日寇的战争“在战略上,我们打的是持久战,在战术上,我们打的是速决战,而混合使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的论断。随后,朱德根据中央的部署,迅速将八路军各部由集中配置改变为分散配置,实行大规模战略展开。他指示各部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机动灵活地袭击,不断消灭敌军。
1937年10月中旬,朱德指挥八路军同国民党友军配合,展开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作战规模最大、对日军打击最沉重的一次战役——忻口战役。在这一阶段,朱德日夜辛劳,奔忙于总部和各部及友军之间。在此期间他又收到了陈玉珍的数封来信,辛劳之中,他于1937年11月6日给陈玉珍回信:
玉珍:
由南溪来信数封均收到,悉一切情形,又家中朱礼书来信亦悉。
许明扬近到我处,见面亦谈及家中情况。十年来的家中破产、凋零、死亡、流亡、旱灾、兵灾,实不成样子。我早已看到封建社会之破产,这是当然的结果。尚书死去,云生转姓,后事已完,我再不念及。惟两老母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千万办到。至于你的生活,望你独立自主的过活,切不要依赖我,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坚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现时虽编为(革)国民革命军,仍是无薪水,一切工作照旧,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近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即将来亦无宁日。我这种生活非你们可能处也,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万望你们勿以护国军时代看我。
望你独立自主,决不宜来前方,亦不应依赖我。专此布复。并望独立。
朱德 十一月六号
山西昔阳县国。两兄在川,祈努力统一战线工作是荷。
此敬礼
朱德 十二月廿六号复
许小鲁、刘挹清均系仪陇人,是朱德青少年时期的同学,许曾任国民党部队的旅长;刘挹清曾在川康绥靖公署做事。 朱德这封信就是从山西洪洞县八路军总部寄到四川成都的川康绥靖公署的。朱德与戴与龄、许小鲁、刘挹清等同学就学于席聘三先生私塾时,经常听席聘三先生讲述太平天国革命和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悲痛历史,萌发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顺庆府中学堂学习时,学堂监督张澜、教师刘寿川等都是曾留日归来的维新派人物,他们常给学生灌输救国救民思想,让他们阅读邹容的《革命军》、严复译的《天演论》等进步书刊,培养其救国救民的思想。后来,他们便各自投入推翻封建帝制的洪流中去……
朱德为国为民族求生存,抛弃了自己的一切。家乡人民在他的誓言召唤下,在他的行为带动下,在他的精神激励下,采取各种方式,投身到救国救民的抗日统一战线中来。
1937年9月,朱德致亲属的信中写道:“如欲爱国牺牲一切能吃劳苦之人无妨多来。”11月,在致他同窗老乡戴与龄的信中写道:“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日夜不停与日寇打仗,都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仗。”
在朱总的号召和前线胜利消息的激励下,家乡青壮年踊跃应征入伍,随川军北上抗日。据仪陇县志记载:“在抗日战争中,全县有13353名青壮年参军,其中数千人为国捐躯。”不少仪陇籍战士在山西抗日前线,听过朱总司令给川军所作的报告和观看了以丁玲为首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为川军演出的抗日文艺节目,鼓舞将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狠狠打击日寇。入伍以后有不少战士被提升为排、连、营、团职军官,尤其是八路军中的许多仪陇籍官兵都是抗击日寇、完成各项任务的楷模。如仪陇籍战士陈学陶,1939年从炮兵技校毕业后,历任炮兵团排长、连长、营教导员等职,在太行山区参加过数十次战斗,在“百团大战”中立功,被晋升为山炮大队大队长;仪陇籍战士黎德祥,模范完成各项任务,后任八路军山西、河南先遣队司令部电话班副班长、班长、排长、通讯参谋 、第五军司令部架设干事、第八军电讯局局长,每次战斗中,他都及时、正确无误地完成了通讯任务,还在“百团大战”等著名战斗中立功受奖。
1938年春,朱德给马鞍场旧友宁相齐写信,希望家乡能组织一支担架队,奔赴前线,支援抗日。消息传开后,不到半月,马鞍场和附近的青壮年就有2000多人报了名,选了1000人组成担架队。如此庞大的队伍要上前线,经费是一个大问题。于是,便派人到成都,请求仪陇同乡会予以募捐。这消息被《中央日报》公布后,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制止,使担架队未能如愿成行。朱德知道仪陇招民伕失败,又去信正在泸州的戴与龄:“与龄老弟,抗战一开始,前方很需要人,希望你在后方招募三千民伕来参加抗日战争。”与龄接信后积极动员组织青壮年,并多方筹集路费。但不久又收到朱德的信说:“我们在前线已把群众发动起来,当地人民踊跃参军支前,你就不要再招民伕了。”此事至今还在家乡人民中流传。
抗战期间,朱德从前线寄发给四川亲友的这些信函,从字里行间体现了朱德受命于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把党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个人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精神境界;充满了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炽热的爱,对侵略者刻骨的恨;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嘱托、希望与要求;充分表现了朱德总司令努力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抛弃一切,驱逐日寇,为国为民族求生存,矢志不移的坚强信念;同时,这些信还真实地展示了八路军将士与敌人浴血奋战、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读来让人感叹不已,激奋不已,应成为千古流传的至理书信。
如今,这些信件分别陈列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充分发挥着特殊的“以物育人”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林品强
朱德与陈玉珍的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