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致力于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建设,曾先后辅佐陈毅、刘伯承、叶剑英三位元帅和粟裕大将,成为他们得力的政治工作助手之一。
他还是演员柯蓝的爷爷。
他就是开国上将钟期光。
说起将军,有一事不得不说,那就是他救过刘少奇
1941年5月,苏北抗日根据地正处于反“扫荡”的激烈战火中,时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在军部盐城创办了中共中央华东局党校,兼任校长,亲自授课,宣讲《马列主义战略和策略》、《论党员在组织和纪律上的修养》等。
1962年春节,钟期光和粟裕大将在杭州
那天,一师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前往军部报送参加党校训练班名册和请示一师举办党员训练班事宜,突然遭遇日军飞机轰炸,许多同志都跑到较远的石拱桥下躲避,刘少奇却还在聚精会神撰写《论党内斗争》的讲稿,警卫员催促,他也没有动,隐约听到日军飞机“嗡嗡”的发动机声音的钟期光,急忙把少奇同志拉出屋,当他发现少奇同志因哮喘走不动时,正值壮年的钟期光迅即把他背起来,向前疾奔。好险!当他俩刚刚躲到桥下时,几架日军飞机低空俯冲,丢下几颗炸弹,军部那幢房子挨炸,燃起熊熊大火。
将军还有一事给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在解放战争中的战俘工作,特别是对待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的融俘教育。
1947年,华野在莱芜战役后,战俘达10余万人。孟良崮战役后战俘人数更多。野政俘管处设5个大队、27个中队和1个将校队,收管俘虏军官6万余人。俘虏士兵则由各纵队管训后大部分充实连队。
打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干净利落,全师人员基本被歼,极少漏网。班长以上被俘官佐,都集中到了俘管处,形成第74师较完整的建制俘虏军官集训体。钟期光认为,这是一个研究敌军、获取情报、知彼知己、以战教战的极好机会,故报请陈毅、粟裕首长批准,决定对第74师的俘官提高一级审俘待遇,班长当尉官、尉官当校官处理,仔细审讯与调研。他让联络部长吴宪牵头,组织20余名得力干部,找了百余名各级各类俘官座谈调查,并参照缴获的文件资料,分9个专题写成了10万余字的《蒋军第74师的调查研究》,钟期光题写了书名,印发部队。朱德总司令得悉索要,他们立即报送。这对洞悉蒋军的短长、改进人民解放军的战术技术和指导作战产生了很好的作用。
解除敌军武装,俘其官兵,固然是很大胜利;而教育其转变思想与立场,由敌人变为朋友与战友,以解除更多敌军的武装,则是更大更彻底的胜利。这就是华野开展的“融俘教育”。
曾经妄图组织整编第74师部分战俘暴动的指挥者,竟是一名普通被俘班长。一开始,这个师的多数被俘军官对他们打败仗很不服气,认为凭装备,论训练,解放军远不如他们,只是“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不是没有本领”。认为他们的失败,“是战略指挥失误,部队误人绝地,带有偶然性”。但经过形势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的战争观教育、人民战争教育和政策学习,又亲历目睹了解放区的军民关系、官兵关系和对战俘宽待,多数人的思想与立场开始转变。陈毅亲自给俘官们作报告,接见争取将校俘官。他指出“蒋军进攻必败”的《临沂蒙阴道中》诗作,在俘官中广为传诵。钟期光找第74师少将参谋长魏振钺谈话后,又指定野政秘书处长谭肇之与其谈心交朋友。他们三人都是湖南人,经过开导,魏心悦诚服,建国后担任了南京军事学校的古代战史教员。
1961年10月,莫文骅(前排左起)、钟期光、陈毅在政治学院
“融俘教育”的重点是被俘士兵。从政治上分析,他们绝大多数出身于被剥削被压榨的劳动人民,尤其是解放战争后期的蒋军士兵,基本上是来自蒋管区的穷苦农民。但其又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反共内战教育,对共产党和解放军存有误解与偏见。通过两种社会、两种军队的“阶级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军宗旨教育”,特别是“诉苦”、“挖根”和“换心”教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中国旧社会,劳动人民的阶级仇、世代恨、自身苦,是被压迫阶级的普遍社会遭遇。俘虏每次说到伤心处,满场悲声欲绝,许多人难过得在地上打滚,然后站起来,举枪宣誓“报仇雪恨”、“为人民立功”,再加之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不叫“俘虏”而称“解放战士”,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又处处以身作则,深深地感染着广大解放战士。
1947年9月,华野经过一年多的解放战争,歼敌正规军8个师、29个旅、278个团,非正规军23个团,共43.1万余人。其中俘虏官兵26.2万余人。被俘士兵经教育后绝大部分补人了人民解放军。为了教育越来越多的解放战士,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宣传部教育科长奚原写出了3万余字的“融俘经验”,经野战军政治部讨论通过,钟期光题写了《改造俘虏工作的初步总结》,以《华东前线》增刊第11期名义印成小册子下发部队。
1948年7月,在睢杞战役的行军路上,第1纵队团长桑亚告诉钟期光:战斗很激烈,虽获大胜,但部队伤亡减员也大。为保证连续作战,又保持原建制,他们采用了一边作战一边将俘虏士兵补充到连队的办法。钟期光问他:这样不经教育补入的俘虏跑不跑?他说:因基层骨干强,我军战斗作风好,补入的俘虏兵都能听从指挥,纷纷争取杀敌立功。连续作战的兵源有了保证,连队的战斗力得到增强。钟期光随即将这个团“火线扩军,随补随打”的经验,迅速推广到其他纵队,普遍获得成功。
随着解放战争的规模越打越大,减员与补充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单靠后方补充新兵,或等上一战役的俘虏送后方审训后再返前方补充,在时间和供给量上都成问题。而利用当时在战场上大量敌军士兵的被俘,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矛盾。“随俘随补”经验的推广,是人民解放战争在兵源认识与实践上的新突破,是战时政治工作的一个发展。
1958年9月,廖汉生(左1)、张震(左2)、钟期光(左4)陪同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南京军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