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早就已经是一个不再被人经常提起的词,如同它所指的器物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再被人使用一样。求诸字典:盏是指小而浅的碗。那么何为建盏呢?建盏,是专门指福建建窑烧制的瓷器茶盏。此类盏,一般来说,阔口小足,胎体厚重,瓷胎质地粗糙,盏的外壁下部和足底因不施釉而胎体外露。建盏的瓷胎和釉料同样产于建窑所在地——建阳,由于含铁量较高,瓷胎又比较厚,露出的胎体呈灰黑色,俗称铁胎。它的釉色则呈乌黑、青黑或紫色等深色调。由于在烧制过程中,窑内能够达到1350摄氏度的高温,釉料中的铁离子会析出,在釉面上发生流动而形成独特美妙的花纹,即所谓“兔毫”纹,建盏也正是因此而以兔毫盏之名更为人所知。
建盏的鼎盛时期是在宋朝,终南北两宋之世,建盏一直是饮茶器具的极品,贵戚权门竞相追逐,文人雅士吟咏把玩。但是建盏为今人所重视,却是近十年以内的事。喜欢瓷器的朋友如果查阅明清以来的资料,关于建盏应该所得不多,有的也只是只鳞片爪,语焉不详。而实际上从元朝开始,建窑就逐渐冷清,至明清时期,建窑就几乎为人所遗忘。原因何在呢?我们先看看北宋《太清楼侍燕记》的一段记载,从建盏的鼎盛时期说起吧。
东邻日本仰慕学习中华文化的同时,也继承了点茶这种风雅之事,并逐渐在日本形成一种近乎宗教的“茶道”,而建盏,在彼处仍然是茶道的主角,且由于中国建窑的停产,使存世之盏尽数成为绝品。据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有好事者换算下来,曜变斑建盏价值700多公斤黄金,油滴斑建盏360多公斤,而兔毫盏也要价值210多公斤黄金。而在日本流传至今的建盏精品,大多数已高踞于各大美术馆的展位上,供人瞻仰,更有名品被列为国宝。
建盏和其他黑釉茶盏,最早大多由日本留学僧人与点茶一道携带回国。在日本古文献中,建盏与其他中国黑釉盏有明确区分。因留学僧人多在临安城外天目山上的寺院中学习,对于不明产地(或无须关注产地)的黑釉茶盏,在日本便有了一个笼统的名字——天目盏。随着日本茶道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对于珍贵的名品唐物的态度也在变化。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对于茶道精神的概括:和敬清寂,使人们转而追求简朴的日本本土陶瓷茶盏。建盏和天目盏的地位逐渐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建盏与天目盏的界限变得模糊。到了19世纪以后,“天目盏”的概念已经包括建窑系、吉州窑系茶盏以及其他所有束口、深腹、高圈足茶盏了,天目成了一个茶盏品种的名字,不论它产自中国还是日本。
然而建盏的崇高地位始终使日本茶人对于它的原产地充满憧憬和仰慕,被建阳老乡称作“乌碗仔”(即小黑碗)的建盏对他们有着无穷的吸引力。有记载表明,从19世纪初以来,不断有日本人到建阳考察,甚至学习制作建盏,并对建盏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研究。
巍巍五千年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未曾中断,传承至今者。然而沧海桑田,世易时移,难免有珍宝因为各种原因,淡出于世,惜成绝响。幸而现代尚有国人孜孜以求,通过各种手段,抢救回一些,令文明之光失而复得。建盏就是这样的幸运儿。
建盏作为宋代风靡全国的黑釉瓷奇珍,曾经作为御用贡品,独享茶盏荣宠,也享誉海外。但是因为饮茶习惯的改变,到明朝时,即使是知名茶人,也不懂建盏的用法,遑论欣赏建盏,建盏文化进入断层。直到民国和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回到公众视野。而建盏多舛的命运,也导致其在国内博物馆的一种尴尬现状。
博物馆的重要性
目前国内博物馆的建盏,数量少不说,普品、出土品居多。反倒是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相当数量的建盏,其中不乏流传有序或惊艳世人的精品、极品。
博物馆的藏品为什么很重要,因为它们是长期对公众开放的,对于一般群众了解某类文物,具有很大的科普意义,是活生生的标本,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宣传口。
可惜国内的常规建盏展品,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建盏文化的精华。而国外的展品,有机会亲眼见到的人并不多。
国内馆藏建盏概况
1、北京故宫博物院
▲建窑黑釉兔毫盏,宋,高5.8cm,口径12.8cm,足径3.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器型撇口,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里满釉。外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
这只盏的兔毫纹不是很明显,虽然釉面绀黑润泽,保存完好,但不足以代表建窑的顶级水准。
此外北京故宫还藏有一些建窑(含建窑系)黑釉茶盏
2、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藏「進琖」款建盏
这只盏是国内大型博物馆中,难得的带底款完整建盏。该盏釉色乏善可陈,重点全在「進琖」款上,故而布展方式也是把底部露出来。
3、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这只铁锈斑建盏,虽然不是结晶釉,但也具有代表性。福建是建窑遗址所在地,宋代也有很多大小窑口仿烧建盏。福建省博除以上两只外,还有一些建窑和建窑系典型藏品,包括福清东张窑黑釉盏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去省博看个究竟。
此外其他博物馆或机构,如南京博物院等,也有收藏建盏。
国内馆藏宋代建盏固然有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但对于宋代建盏璀璨、多样的釉色器型来说,仅仅是冰山一角。数量少,种类不齐全,品质也不够突出(即使有釉色表现好的,也多为残件)。作为建盏原产国,博物馆收藏建盏状况如此,着实不太乐观。
日本并不是建盏的原产地,却对宋代建盏顶礼膜拜,博物馆对建盏的保存和展出都很重视。他们的普通民众,能在本国博物馆欣赏到邻国黑釉瓷艺术的真正魅力。甚至不乏受建盏影响,亲来水吉参观建窑遗址,并投入精力研究学习者。
美国受普拉玛氏影响,也藏有相当数量的建盏藏品,并在首屈一指的博物馆展出,还曾特别撰稿介绍。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外国博物馆,都对建盏如此重视。
我们中国自己的年轻人,反而难以见识建盏的真正成就与魅力,对这一宋人遗珍不甚了了,岂不令人唏嘘?
另外海外的馆藏建盏,很少带有底款,不免遗憾。而国内民间藏品虽然有好东西,却也不是谁都能见到的。即使曾经征集组织特展,对于多数人来说,还是可遇不可求。
建盏作为宋代文明的瑰宝,本不应该养在深闺人不识。若有博物馆能有心搜集精品宋盏,进行长期展出,令建盏能在自己的故乡,得到应有的宣传与珍视,也是薪火相传的功德一件。
交流学习
号:shimi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