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仕官于东吴。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也就是诸葛亮的大侄子,此人聪明过人,才华横溢。
诸葛恪在幼年时便展示出了过人的才智。
孙权此人是个“逗比”,时常爱开玩笑。因为诸葛瑾脸长似驴,孙权便在宴会上牵来一头驴,驴脸上书“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众人皆大笑,诸葛瑾也十分尴尬。这时幼年诸葛恪主动上前,向孙权所要笔墨,然后在“诸葛子瑜”下面添了两个字“之驴。”
孙权问诸葛恪:“你爹和你叔叔诸葛亮谁比较贤能?”
诸葛恪毫不犹豫的回答:“我爹比较屌一点。”
“为何?”
“因为我爹知道该跟着什么样的主公,而我叔叔却不知道这个道理。”
又有,孙权让诸葛恪给张昭敬酒,张昭不喝,并说:“这不是养老的好办法。”
诸葛恪则说:“老先生,打仗时候你在后面,现在吃饭喝酒你在前面,这还不算养老的好办法吗?”
张昭脸红脖子粗,被迫将酒喝了。
孙权被小诸葛恪的智慧震惊。史书称诸葛恪是“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
孙权则称赞诸葛恪是“蓝田生玉”,对他给予厚望。
诸葛恪成年后没有成为“仲永”,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延续,他先后平定山越,赞襄军机,屡立战功。
孙权病危,破格将诸葛恪提拔为大将军,代替陆逊都督荆州,后又赐予其生杀大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史书称“中外翕然,人怀欢欣。”
孙权死后,诸葛恪掌握了东吴军政大权。
按照正常逻辑,诸葛家族在东吴树大根深,而诸葛恪不仅聪明干练而且大权在握,谁又能撼动他的地位呢?
但历史就是如此吊诡,诸葛恪不仅在不久之后一败涂地,而且抄家灭族。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诸葛恪衰亡的导火索是北伐战争。
诸葛恪不顾权臣反对,一意孤行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结果兵败而回,也就是这件事,促使了原本就对诸葛恪不满的东吴宗室重臣向其开刀。
最终,以孙峻为首的吴国权贵用政变的方式将诸葛恪乱刃分尸,同时夷灭诸葛家三族。
权倾一时的东吴诸葛氏自此衰亡。
要说起来,对于诸葛恪的灭亡,诸葛瑾早有预言,他曾说:“诸葛恪这孩子聪明太过,不是保家之人,早晚必自取灭亡。”
诸葛瑾以大智若愚,韬光养晦著称,而他的儿子却与父亲完全相反,霸气外露,聪明外露。这或许就是中国人所不允许的一种生命状态,是诸葛恪灭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笔者却认为,除了诸葛恪自身的性格不适合官场争斗之外,另一个原因才是诸葛恪身败名裂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恪的北伐策略。
东吴自从孙策周瑜死后,就丧失了志在统一天下的人物。孙策曾要与袁绍夹击曹操,周瑜曾有二分天下北伐的战略,但可惜这俩人都英年早逝。孙权早年也有过北进的雄心,但面对合肥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加上内部政治和年龄等因素,他渐渐接受了偏暗东南的事实。即便是鲁肃的“榻上策”,也仅仅是提到先占据长江天险,至于后面的事情,只是走步看一步。
孙权死后,东吴历代皇帝无力北伐,也无心北伐。孙氏宗室重臣更是沉溺于享受,不愿意冒险与曹魏大规模开战。
诸葛恪北伐前夕,无数人表达了反对意见,虽然他们说的冠冕堂皇,但背后的意思其实就是偏安思想作祟。
史书也明确说明,孙峻之所以能杀诸葛恪是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
在北伐这件事上,诸葛家族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固执,诸葛亮屡次北伐,死而后已,诸葛恪虽然认为“他爹比他叔叔更屌一些”,但他在行为其实更像他的叔叔诸葛亮。
只不过,诸葛恪没有达到诸葛亮在蜀汉大权独揽的地位和权威,这才导致他最后的悲剧。
失去皇权支持的将相,结局总好不到哪里去,即便诸葛恪北伐战胜,等待他的也只有灭亡,除非他自己做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