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刘备制伏诸葛亮,恐怕不少人要蹦起来大骂小编“欺师灭祖,叛经离道”,但也一定有明智的人能体会个中三昧。
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会知道,任何一个集团都不可能平安无事,更何况是刘备这种充满了精英的集团呢?政治本就是为了应对矛盾而存在的,政治家要应对的就是强横、狡诈、贪婪,纯粹靠理想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政权,“不肮脏的政治”只是不谙世事之人理想中的乌托邦罢了,
刘备若只会哭,只会搞“一团和气”,而不用领导手腕,那他绝无可能称帝称王,鼎足三分。
刘备打仗能力确实一般,但他识人用人的本事,真不比曹操差。
五胡乱华时有个叫石勒的人,他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皇帝,他曾说:我要是遇到汉高祖刘邦,我就俯首称臣,要是遇到光武帝刘秀,我就与他争夺天下。但我绝不会如曹操、司马懿父子那样欺负人家孤儿寡母。
而《三国志》称刘备有“(汉)高祖遗风。”
以此推断,刘备若早年发迹顺利,势力与曹操相当,曹操还真未必是他的对手。要不然刘备得荆州,为啥曹操吓得笔都掉地上了?说明曹操最忌惮的还是刘备。
扯的远了,书归正文。
刘备如何控制诸葛亮,又是如何整合蜀汉集团,将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公司拧成一股绳,又是如何令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魏延这些性格迥异的精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
公元219年,刘备击败曹操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此时,坐拥巴蜀、汉中、南荆州大部以及上庸的刘备,达到了人生顶点。
可同时,一个难题摆在了刘备面前。
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必须要派亲信有能力的大将镇守。当时关羽在荆州,汉中太守的人选,众人都认为会是“三弟”张飞,就连张飞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刘备出人意料的任命了“新人”魏延,于是,全军震惊。
刘备为什么任命魏延呢?
我们看问题要联系的看,发展的看。
其实,刘备自从击败刘璋占领巴蜀后,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压制和控制”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
刘备用法正为“谋主”,用李严为大将,提拔许靖、黄权等人,就是这种安排的例证。
刘备为什么这么做?这叫领导的平衡之术!
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集团内部有两个派系,分别是以关羽、张飞、赵云为代表的“原从派”和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荆州派。”
当时刘备北惧曹操,东惮孙权,不得不倚重荆州籍人士,诸葛亮和庞统几乎垄断了刘备后方和前方的所有大主意,俩人一个在后方运筹帷幄,一个在前线出谋划策,看似刘备左右手,其实是刘备不得不屈从。
后来在涪水关,刘备说:“今天打刘璋打的痛快,可以称得上快活。”庞统却一点不给刘备面子:“打人家的国家还庆贺,不算仁义之师。”刘备喝了点酒,大怒:“武王伐纣难道不对吗?你说的不对,快出去吧。”
庞统也不含糊,站起来就走,结果还是刘备后悔,又把庞统请了回来。
最后,这个事情以庞统的“君臣俱失”作为总结,不了了之。
什么叫“君臣俱失”?就是说:你刘备和我庞统都有错。
试想,若刘备是大权独揽的如曹操一般的人,谁敢对他这样说话?
刘备当时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倚重荆州人。
后庞统阵亡,诸葛亮就自然而然成了荆州派的领袖。
诸葛亮忠诚人品绝对没有问题,终刘备一世,都对诸葛亮亲近有加。
但没有问题不代表刘备就要做“甩手掌柜”,那样的话一个集团是要出问题的。
我们看刘备提拔法正、李严、黄权等人,这既是在安抚益州派,同时也是在分荆州派的权。
早在攻克成都,取下巴蜀后,刘备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协调好巴蜀当地的豪强与荆州派、原从派的关系。
说白了:每个山头要占多少利益。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可以想想,历史上有多少名臣大将在取得胜利后,因为没能将既得利益分配好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
法正、李严是刘璋集团中“东州派”的代表,黄权是益州本地人,许靖是北方名士,这些人都是原来刘璋集团内部的高官,刘璋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些人的利益分配。
如今他们都归于刘备,刘备必须要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以避免重蹈刘璋的覆辙。
这就是刘备大力提拔原巴蜀豪强的原因。
而除了这个原因,刘备提拔巴蜀豪强还有暗藏的原因:就是制衡诸葛亮的荆州派。
在刘备集团内部,最忠臣最可靠的自然是“原从派”,关羽张飞跟着刘备几十年,九死一生,说到底这才是刘备的老底子,所以刘备始终将最关键的位置交给他们。
蛋糕被切去了一大块,剩下的奶油和水果已经不多,“荆州派”作为立下大功的一派,原本应该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刘备却并没有“论功行赏。”
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赵云,最“不明智”和“最尴尬”的人也赵云!
赵云本属于原从派的人马,按说刘备对他应该委以重任,但偏偏这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在刘备生前始终“默默无闻”,刘备都称帝了他还是个杂号将军。
为什么呢?表面原因是因为赵云过于刚直,无法统众。其实,并非单纯如此,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刘备之所以不重用赵云,是因为赵云在志趣和价值观上与诸葛亮太亲近了。
赵云和诸葛亮都是属于极其重视品德,做事十分谨慎小心的人。
而刘备偏偏不愿重用这类人,尤其是不用其做一方大将。刘备用人看重的是两点:一个是忠诚,一个是才能。道德之类的问题是其次,谨慎小心更是刘备所不喜。(参阅拙作《职员必读,职场潜规则:赵云为何得不到刘备的重用?》)
赵云和诸葛亮的志趣相投在刘备东征事件上表现的最明显。当时刘备东征,赵云是明确反对的,诸葛亮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从事后的情况来看,他当时也是不赞成的,是保留意见的。
如今,刘备要制衡诸葛亮,赵云却与诸葛亮凡事都能达成默契,刘备又如何敢放手用赵云?
赵云要么是政治敏锐性太差,要么是太重道德,才使得他在刘备时代只是充任“内臣”,而无大的战功。
刘备一死,诸葛亮掌权,赵云立刻青云直上,不但做了内臣权力极大的“中领军”,官拜镇东将军,封永昌亭候,临终前还过了一把独自带兵进攻曹魏的瘾。诸葛亮对赵云真可谓“关怀备至”,将刘备“欠他的”一次性补偿了回来。(参阅拙作《历史上的赵云很菜?他当的这个官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我们在回过头来说刘备提拔魏延做汉中太守的原因,这就是刘备对付荆州派和益州派的手段了。
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可深了!
他不但是在制衡诸葛亮的荆州派,同时也是在敲打法正、李严的益州派,另外,他还在有意的培养“原从派接班人。”
这叫“一石三鸟。”
刘备汉中战役后重用的“新人”可不是只有魏延一个,从建安二十四年,到蜀汉章武二年,三年时间中,刘备其实提拔了一大批新人,尤其是军队的中青年将领。
他们包括:魏延、黄忠(黄忠生卒年不详,未必太老,即便按他40多岁去世算,他也比刘关张年轻的多)、冯习、张南、傅肜、吴班等人。
刘备提拔这些没有根基,没有背景,但有才敢的中青年掌握军权,其实是在为身后事做准备。
刘备用人绝对牛叉,他培养第二梯队,不但分了诸葛亮、法正、李严的权力,而且为自己晚年以及自己的儿子储备了一大批可以“放心使用”的青年才俊。
昭烈皇帝可谓“用心良苦。”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刘备亲帅大军东征,军队中多为他新提拔的青年将领,这本是一次难得建功立业,进一步提拔锻炼提拔新人的机会。
可没曾想,陆逊一点“不配合”,刘备夷陵一战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这些千挑万选的青年精英也都毁于一旦。
蜀汉后来出现“人才断层”,民间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种情况就是从夷陵之战失败开始的。
但夷陵之战的失败只是刘备军事能力的低能,绝不能说是他不会识人不会用人。
后来黄权无奈投靠曹丕,刘备大度能容;看准马谡不堪大用,令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
我们假设夷陵之战刘备与东吴达成和解,或者仅仅是小败而不是这种“全灭”式的惨败,他挑选提拔的那批青年才俊能够留下来,那么蜀汉后期的局面一定会大有改观。诸葛亮北伐所担忧的“突将无前”(军中无人)的困局也就不会出现了。
刘备早年用人水平属于一般,但他识人的能力始终很强,而用人的能力也随着阅历和经验日趋成熟老辣,直到晚年修成了“精。”
军事上刘备固然不及曹操,但从识人用人的水平看,蜀汉开国皇帝刘玄德,确实是一代英杰,并不输于魏武帝。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头条原创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疑问和出版合作意向,请联系qq:205950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