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精锐部队系列》 之 大汉王牌“骠骑精兵”
“八百骁骑从天来,控弦十万不足数。”-----《将军行》
(1)汉与匈奴
汉元帝时代的陈汤曾有一句令中国人至今神往的豪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一个神圣的符号,作为一个民族得以确立的标示,大汉帝国强盛的武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同一颗耀眼的明星,闪耀千年。
而汉朝之所以能够威仪四方,令万世敬仰,是因为它战胜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
公元前200年,刘邦率30多万汉军主力北上抗击匈奴,结果被冒顿单于40万骑兵合围在白登,若不是陈平献计进谗阏氏皇后,汉朝甚至是汉民族的历史都将被改写。
经此一役,刘邦以及刘邦之后文帝、景帝,汉朝三代皇帝认识到自己的军事力量的弱小,步兵对骑兵难有胜算,而中原的骑兵部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实在难以与匈奴相比,所以,汉朝几代皇帝包括吕后都忍辱负重,奉行和亲政策,以此争取时间,休养生息,积攒力量。
汉政府数十年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努力为后代储备的无比雄厚的物质基础。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登基。刘彻精力过人,雄才大略,他秉承前代基业,加上自己的勇气智慧,决心对匈奴展开全面反击,汉匈之间长达百年的骑兵大作战,拉开了序幕。
此时汉军骑兵部队已经逐渐成熟,汉武帝拔擢了一批优秀骑兵将领,其中,卫青是武帝前期对匈奴作战最为著名的。卫青数次统帅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主动出击匈奴,获得了不小的战果。但是,卫青的作战方式仍是以正规的正面作战为主,这种拼消耗的作战方法虽然稳妥,但是也极大的消耗了汉朝的国力。汉帝国几代君主几十年的积累眼看就要被耗尽,再这样下去,汉王朝就有可能面临经济上的破产。
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汉武帝决心打破惯有的战法,要用较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于是他决定启用新人,在这种背景下,一位青年将领横空出世,他就是17岁的霍去病。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也是汉武帝的外甥,他幼时体弱,故取名“去病”,长大后他好兵书,观地图,善骑射,有胆气。
霍去病的战术指导思想与以往汉军完全不同,他抛弃与匈奴正面作战的方式,改用匈奴的战术对付匈奴,即:抛弃辎重,取粮于敌,以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寻求战机,打击敌军的薄弱环节,然后以闪电战术,大迂回,大包抄,大胆穿插,勇猛追击。
为了实现这种战术,他亲自从数十万汉军骑兵中精挑细选了八百人,以匈奴降将为前锋,组成了一支敢于千里奔袭,孤军深入敌境的精锐突击力量。
这支部队就是汉代最强悍的骑兵军团---“骠骑精兵。”
(2)精锐骑兵
出境对匈奴作战,必须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否则绝无可能战胜匈奴。
比如李陵。李陵是比如李陵汉飞将李广的孙子,他在公元前99年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境内,这五千人也都是精锐,皆为“荆楚剑客。”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军团,在匈奴境内遭遇匈奴主力骑兵,由于他们机动力严重不足,被匈奴人合围,无奈之下,五千步卒用战车围成圆形阵,用弓弩抗击不断冲锋的匈奴骑兵,且战且走,史书记载,他们在匈奴境内这样面对十余倍于己的敌人苦战,仅箭枝一天就射出五十万枝,可结果呢,由于步兵缺少冲击力,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李陵军团弹尽粮绝,全军被歼,李陵本人也做了匈奴的俘虏。
可见,在对匈奴作战中,一支优秀骑兵部队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没有骑兵,想完成道路绝远的长途奔袭,并战胜一辈子都生长在战马上的匈奴骑兵,是没有可能的。
中国在春秋时期之前,战车还是战争的主角。到了战国时期,形势发生变化,由于受到塞外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国战场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其中以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最为著名,通过变易服装,训练士兵骑射等手段组建起来的赵军,是一支足以对抗匈奴和强秦的劲旅。
但是,总体而言,这个时期的战国诸国的部队仍是以步兵为主,骑兵的比例不多,与匈奴这样的以骑兵为主力的民族相比,中国的骑兵更多是担任斥候,传信和警戒的作用,是配合步兵作战,并没有形成一种完全独立的兵种。
到了战国后期,尤其是秦汉之际,骑兵的显著作用开始日益明显。从秦赵长平之战到楚汉彭城之战,骑兵作为一支强有力的奔袭打击力量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刘邦五十六万联军在彭城之战被项羽三万精骑击败以后,他痛定思痛,开始着手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也就是前文提到的“郎中骑兵。”一般认为,郎中骑兵是刘邦借鉴了秦赵骑兵的特点组建而成的一支劲旅,凭借这支部队,刘邦得以在垓下追杀项羽。
但是,这个时候的汉军骑兵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骑将对骑兵部队的指挥能力,还是骑兵本身的战术素养,都难以和那些剽悍而精于骑射的马上民族抗衡。
当时汉朝精英阶层有着清醒的认识:要想彻底战胜匈奴,没有数量相当,战斗力相当的骑兵部队是不可想象的。晁错的《言兵事疏》中说匈奴对汉军有三大优势:“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可见,从战术上,射术上,体能上,中国全面落后于匈奴。
为了弥补这一差距,汉朝初年、汉政府成立了专门饲马的制度,即官马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些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另外,汉武帝改良了汉军的弓弩和战刀,使汉军面对匈奴人占有装备优势。
汉朝几代的努力,为霍去病新战术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3)追亡逐北
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票姚校尉”,汉武帝命他用新战术,出塞攻击。
新组建的骠骑精兵跟随初出茅庐的霍去病,远离卫青大军,孤军深入,直捣匈奴腹地。
北方塞外,一望无垠的草原上,一群骑兵呼号着纵马奔驰,这队骑兵只有不足千人,但声势震天。他们身上披着单薄的甲胄,上穿沙毂禅衣,下穿胡裤,头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头盔,佩戴短戟或环手刀,弯弓别箭,头盔上都还着几根羽毛。旗帜上绣着“汉”字,最前面的大纛旗上则是一个硕大的“霍”字。无数的旗帜迎着草原上的大风肆意而猛烈的飘扬摆动。
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的这群骑兵并不是这片草原的主人匈奴人,他们是从南方而来的汉人。但他们的气势早已经让整个草原为之震惊。
数百年来,广阔而宁静的草原上只有匈奴人的战马驰骋,从未见汉人踏足。匈奴与秦汉百年的战争中,从来都是匈奴南下,绝少有汉人北征。
霍去病八百骠骑一路风驰电掣,猛扑匈奴诸部。匈奴人是剽悍机警的草原部落,但这次,他们遭到了一群鬼魅一样的汉军骑兵。
霍去病的八百骠骑从天而降,匈奴军外围警戒的部队全无防备,汉军骑兵如虎入羊群,他们佩戴的钢刀锋利无比,削铁如泥,他们的强弓硬弩力透重甲,他们的战马快捷如风,奔腾嘶吼。匈奴人印象中的汉人文弱而胆怯,但他们眼前的这队人马却如下山猛虎,势不可挡,他们心中都暗暗吃惊:这真的是来自南方的汉人们吗?
这八百勇士如一头头嗜血的野狼,他们的气势如虹,来去如风,匈奴人被杀的望风披靡。
匈奴自立国以来从未给见过如此强悍的敌人。
元朔六年的出击,汉军各路人马皆败,唯有霍去病八百骠骑,深入敌境,纵横千里,斩杀敌军两千多人,大获全胜。
霍去病和他的八百骠骑兵初战告捷,其强大的机动力、战斗力和适应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说汉代是中国骑兵部队的黄金时期,那么霍去病的八百骠骑就是这个时期中最耀眼的明星。武帝褒奖霍去病说:“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
伴随着这颗冉冉升起的军事新星,无数的战争奇迹被创造,无数的战争记录被打破。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19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统帅精锐骑兵1万,斩首俘虏8960级,俘获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同年夏天,霍去病统帅五万汉军主力参加了河西战役。此战中,公孙敖迷路,没有起到作用,李广被匈奴主力包围,霍去病孤军深入,猛插匈奴纵深。
经过连番血战,霍去病所部斩敌30200,俘单桓王、酋涂王及以下2500人,获5王及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
此一战,霍去病断匈奴右臂。匈奴最肥丰饶的草原被占领,毫不夸张的说,霍去病将匈奴近百年来积累的傲气彻底挫败,匈奴人面对残破的山河,哀叹说:“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武帝初年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联系西方诸国,霍去病的出击则从事实上将河西走廊打通。
(4)封狼居胥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集结骑兵十万,战马十四万匹,后勤运输部队数十万,彻倾全国之力,对匈奴主动出击,寻求战略决战。
汉匈百年的民族战争,即将决出胜负。
此次出战,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率五万骑兵出定襄,迂回前进;命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五万出代郡,直插匈奴王廷。
从初期制定的战役计划来看,汉武帝是将主攻方向放在了霍去病一边,他是希望这个盖世奇功由他最宠爱的将军霍去病所有。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汉武帝将帝国最精锐的骑兵一股脑的分配到霍去病的麾下,史书称“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霍去病)”,就是说“汉军敢于长途奔袭与匈奴激战的勇士都配属给了骠骑将军霍去病。”
虽然后来是卫青一路汉军阴错阳差的碰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并将其一举击溃,匈奴王远遁大漠以北,从此“漠南无王庭”。但霍去病一路人马取得的战果也丝毫不差,史书记载:“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
狼居胥山是今蒙古肯特山,瀚海是今天的贝加尔湖。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到贝加尔湖还,单程路程足有2000余里,一路所向披靡,摧枯拉朽,杀得匈奴闻风丧胆,开创了汉军大规模骑兵长途奔袭作战的范例,重创匈奴。
元狩四年的战略决战,匈奴元气大伤,自此以后,再也难复昔日气象。在汉帝国的不断打击下,匈奴不断退却,再加上内乱,最终,这个盘踞在中国北疆数百年的强悍民族被迫西迁,流亡到了欧洲。在欧洲,匈奴人险些将罗马灭亡,欧洲人称匈奴王阿提拉为“上帝之鞭。”
(5)霍去病与大汉帝国
王维的诗说:“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吴文溥则说:“旧隶羽林籍,新佐霍骠姚。”
羽林军,是汉朝的中央精锐部队,他直接隶属于汉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著名的皇家禁卫军。史书称:“(汉武帝)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
而在古代诗词中,都将羽林与霍去病关联了起来。汉武帝宠爱霍去病,所以霍去病屡次出击匈奴率领的部队都是一时之选,皆是汉军中最出类拔萃的骑士猛将,他们又大都出身汉朝的“皇家卫队”---羽林军。。
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没有辜负武帝对他的期许。武帝曾希望他早日成亲,他却豪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流传为千古佳话。1937年,为祭黄帝陵,毛泽东写了一篇祭文,祭文里就用了霍去病的这句话。这篇祭文充分表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边区军民誓死抗日的决心(《祭黄帝陵文》):“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率领的汉军精锐骑兵纵横草原大漠,一扫汉族百年屈辱,大破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后来汉臣陈汤豪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须知道,他的豪言壮语的底气从何而来,是从武帝一朝对匈奴的决定性胜利而来的,是卫青霍去病们指挥汉军强大的骑兵部队浴血沙场而来的。
三国时期曹操的儿子曹彰是一位猛将,曹操问诸子的志向,曹彰回答说:“好为将”,并说:“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
可见,汉朝的骑兵驰骋异域,所向无敌的时代是多么令人神往。恐怕最华丽的辞藻也无法完全表达那个时代带给汉民族的激情和荣耀。
有汉一代,武功鼎盛,开疆拓土,四面出击。
“汉地广大,无不荣兴。”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今天的我们如果想要身临其境的感受那段历史,不妨去瞻仰霍去病的陵墓的“马踏匈奴”雕像,那尊威严肃穆的雕塑,就是那个恢宏时代的最直观的表达。
当然,你也可以去观看汉代“马踏飞燕”像,那四蹄腾飞的骏马,就如同那个开放鼎盛的时代,他也象征着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在东方屹立。
而他们又何尝不是霍去病以及他麾下那群精锐骠骑的缩影呢?
最后,让我们用一首古诗词来缅怀这位年轻将领的丰功伟绩吧。
《七律--茂陵怀霍去病》
秦汉风云惊塞烟,
嫖姚智勇冠军前。
披坚执锐犹黄口,
点将封侯趁少年。
铁骑猛封狼居胥,
金戈狂扫焉支山。
此生若增廿年寿,
马踏匈奴过燕然。
简评:汉武帝一代,武功鼎盛,霍去病天之骄子,其麾下骠骑精兵并世无匹,威震匈奴,开疆拓土,至今令人心驰神往。
上一篇:横行天下败强秦——西楚霸王的近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