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第一部分:早期的竞争对手:郭天叙!
1355年, 郭子兴病逝,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
郭子兴死后,孙德涯想乘机兼并其余部(子兴即卒,孙德崖欲统其军),其子郭天叙十分害怕,写信给朱元璋请他帮助协调(子兴之子闻之,惧不能辩,乃以书邀上代辩之),朱元璋与孙德涯关系不错,完全可以打消后者的野心,但是他在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的支配下,没有施救。郭天叙等人迫于压力,接受了龙凤政权的领导,朱元璋对此非常不满,说道:“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
史家常认为张天佑去亳州带回人事任命对朱元璋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时朱元璋的实力在郭、张二人之上,这种说法毫无道理,按照当时的传统和惯例,作为郭子兴的家将,朱元璋的实力再强,也是郭子兴手下的马仔,在郭子兴有子的情况下,他不能超越其子直接继承这支义军。
郭子兴的领导权理应由其子郭天叙继承,而张天佑作为原郭子兴的妻弟和旧将,资历和血缘皆优于朱元璋,由他代表义军的主帅前去毫都受招并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龙凤政权任命郭天叙为军中主帅,而其下属张天佑和朱元璋则各统部众,按照军中地位的高低顺序,分别担任义军的二当家和三当家,这一安排完全符合义军当时的实际情况。
朱元璋对这一公正安排心怀不满,只能说明自己背信弃义,在郭子兴死后不服从管理。为了拢络朱元璋,郭天叙和张天佑将郭子兴的亲生女儿嫁给了朱元璋,即郭宁妃,这一亲情纽带也不能束缚朱元璋。
有理由相信朱元璋在渡江战役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各种史料有意抹杀了郭天叙和张天佑的作用,根据渡江后郭天叙两次亲自率军攻打南京的情况看,他并非如《明实录》等史书描述的那样胆小无能。然而朱元璋为了攫取最高权力,在郭、张二人攻打南京时,不仅没有施以援手,反而暗下毒手,害死了二人,并导致战役失败。
《明实录》记载:“九月,朱元璋“命元帅张天祐率所部军攻集庆。己亥,天祐等至方山,攻破左答纳识里营,走之。陈野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战于秦淮水上。我师失利,天祐、郭元帅皆战死”又说:“野先邀郭元帅饮,杀之,擒张元帅献于福寿,亦杀之”。上述记载可以看出,义军初战告捷(攻破左答纳识里营,走之),但是由于陈野先暗中勾结元军,诱杀郭天叙,再和元军会师打败了义军,杀了张天祐。
丁丑,遣禆将习伯容攻芜湖县,克之,置永昌翼,以伯容为万户。
九月癸未朔,陈埜先得书,知其诈不行,复谋以计致上:密约元将左荅(da)纳识里至其营,佯言生得之,绐(dai哄骗)上临其军受俘。
上曰:“此贼多诈,最叵(po不可)信。”姑许之,不往。
丁亥,皇长子生,孝慈皇后出也。
戊戌,命元帅张天祐率所部军攻集庆。
己亥,天祐等至方山,攻破左荅纳识里营,走之。陈埜先遂叛,与元福寿合兵来拒,战于秦淮水上,我师失利,天祐、郭元帅皆战死。郭元帅,子兴之子也。
第一部分结束,作为朱元璋第一个有威胁性的竞争对手,郭天叙或许没有其他枭雄一样的能力,但是为了争夺郭子兴集团的领导权,郭天叙和朱元璋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最终朱元璋完成了从臣到君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