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百科
首页
诗词
解梦
成语
中医
养生
历史
测名
历史文化

他向隋帝告发李渊造反,被李世民拜为宰相,何因被神话为拖塔天王

李靖出将入相,功高震主,却能辞禄退位,除猜破疑,国有所需则又披挂上马,白首平戎,这样的智者和勇者在人间哪能找得到?于是从唐代起,在民间的传说,和文人的传奇中,他便成为了神的化身,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一直到后来成了统率天兵天将的托搭天王。这样的待遇,不要说韩信、卫青,即使是他的顶头上司李世民,也没有得到。

在隋唐英雄排行榜上,李靖是当之无愧的no.1,什么李元霸之类全是浮云。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靖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大难。

此时隋王朝已是狼烟处处,民变四起,那个虽有雄才大略却乏深谋远虑的杨广,已把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带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像一棵参天巨木,在众多的斧凿锹挖之下,已经根断本摇,只需再补上一记重重的击打,便将訇然倒地。

施以这最后一记重击的,是杨广的姨表哥,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

在历史的记载中,李渊一直是杨广的猜忌对象,但我们知道,隋朝的历史是由唐朝来书写的,作为曾经的隋朝重臣,李渊的“晋阳起兵”无疑是叛国,虽然这个国已被折腾得不成样子,叛属于顺天时而动,叛也就叛了,但无论如何,面子上总要过得去,所以在写史时难免要把自己写得好一些,前主子写得坏一点,主动叛变成了被逼叛,说出去总要好听一点。加之杨广后期行为实在不像话,所以就坐实了猜忌之名。但太原留守属于封疆大吏,政权军权集于一身,太原又属于北方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我们只要往深处想一想便会知道,没有一个国君在猜忌一个臣子的时候,还会给他一个这么重要的职务,让他有实力、有地盘造自己的反。哪朝哪代都没有这么个“猜忌”法。即使是猜忌怕也是在觉察李渊已有谋反之意后。所以“猜忌李渊”说,不过是李渊在功成之后对自己谋反行为的一种掩饰。那么在谋反之前,一贯老谋深算的李渊行事当然更是小心谨慎。史称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大业十二年,他看到反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命长子李建成以照顾家属为名,“于河东潜结英俊”,以供己驱用,自己则坐镇太原“密远雄图”。大业十三年初又命次子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一个“密”字,贵穿了李渊起事前的所有行动。

但纸里终是包不住火,李渊的“叛逆之心”还是被时任马邑郡丞的李靖觉察了。

马邑郡丞是个什么官呢?

太原留守府下辖太原、雁门、马邑、楼烦、西河五郡,马邑(今山西朔县)的最高长官为太守,郡丞则为太守的助理,等于是马邑市的副市长。也就是说,李靖是李渊下级的下级,虽然不与李渊直接打交道,但还是从李渊的行事中看出了一些蛛丝马迹。

李靖决定去告发李渊。

李靖为什么要告发李渊,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史书上没有记载,这里只能揣测。《旧唐书·李靖传》中记载的李靖的第一句话是“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分析一下这句话再结合李靖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李靖虽然是个忠诚之人,但更多的是忠于自己的事业,而忠于哪一个君主则要看情形而定了。他的前半生既未立功又未立事,群丞不过是个小官,富贵好像还谈不上。李渊要造反这件事,对他来说,也许是个机会,国家乱兵四起,杨广焦头烂额,正苦恼无人效忠,若能顺利将此事告之杨广,杨广念其有功,说不定就此赋他要职,他自信以自己的才华定可挽大厦于将倾,隋王朝或许就此中兴,重返昔日荣光,他李靖则成隋之柱石,此生心愿可了。、

当时李渊对太原一带的控制已经非常严密,于是李靖便伪装成囚徒坐上监车混出李渊的势力范围,前往江都(今扬州),向驻跸在那里的杨广告变。但此时战事四起,中原的交通已被封锁,跑到了大兴(长安)之后,李靖已无法前行,只好留在了京师。

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正式起兵反隋,以破竹之势一路攻至大兴。十一月,城破,李靖与守城主将阴世师、骨仪等人一同被俘。

李渊叛隋之后,杨广暴怒之下,命令阴、骨二人挖了李氏祖坟,捣毁了李氏宗庙。对挖了自己祖坟的人,李渊当然毫不留情,要“咔咔”两刀杀了方才解恨,而李靖告变之事,也早有邀功者告之李渊,所以一并押往刑场。李渊和李世民亲自监斩。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李靖的机变了。身为隋朝命官,忠于朝廷自是应该。但如果这个“忠”要以自己的脑袋作为代价,就有点划不来了。

砍头与请客一样,大约也是以职务大小论座次排先后的,在这些受斩的隋朝官员中,以官职来论李靖只是个中不流角色。在轮到砍他的头之前,已有不少官员纷纷被砍,这就有足够的时间让李靖考虑一下自己的命运,是就此授首,还是作最后一搏,觅一条活路。

当刽子手提着鬼头刀走到李靖身边时,李靖面向李渊,突然大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公起义兵”,你看,他把李渊起兵一事已由“谋反”而美化成“义兵”了,“本为天下除暴乱”,这是一种奉承,“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这是摸准了李渊父子的脉搏了,李渊父子兴兵夺天下,正是极需人才为其卖命之时,有“壮士”愿意效命,他自是要掂量掂量杀还是不杀?杀,不过是报一私仇而已;不杀,则有可能得一良将,且此举亦可安抚其他反对自己的人。于是“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遂舍之”。

我们读《史记》,都熟悉这样的情节,韩信初投刘邦不久,因罪被问斩前,他也是这般对监刑官夏侯婴高呼:“汉王欲得天下,奈何斩壮士?”李渊父子和李靖都是欲成大事之人,《史记》自然不会不读,对这位汉朝开国名将的事迹必有所知。刘邦是流氓出身,尚且能容人,李渊父子世袭贵族,又怎么好意思给自己留下“不能容人”的骂名?所以李靖的不被杀,与其说他好运气,碰上了李渊父子这样的“明君”,不如说是他审时度势,充分揣摩李渊父子心理而善加利用的结果。

李靖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这一年他46岁,已过不惑之年。

欢迎订阅我们头条号

下节我们将讲述他与红拂女以及他怎么成为传说中的拖搭天王的

喜欢就点击下方“关注”本号,反正多一个关注又不会怀孕

逸讲历史,一个专业讲历史的自媒体。我们用历史依据说话,踏踏实实做历史原创

更多精彩历史文章请关注:逸讲历史(yiqulishi)

转载须征得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大家都在看
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