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东北的日军投降后,苏联红军暂时控制了那里,并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约定,等待国民党政府前来接管。但无奈国民党主力部队集结于西南,离东北太远,一时半会儿还接管不了。对此,蒋介石只有干着急,并请求美国加派飞机、军舰,帮他运兵。
毛主席早就认识到了东北的重要性。就在这个关键时期,他迅速以朱德总司令的名义,命令东北附近的八路军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挺进东北。最关键的是,命令大批的干部前往东北。
最先带领部队进入东北的,是时任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的曾克林。1945年9月5日,曾克林的部队越过山海关,抵达了沈阳。虽然苏联红军出于兄弟党的情谊,没有对进入东北的八路军采取什么强硬措施,但碍于苏联政府与蒋介石政府签订的条约,还是对此提出了警告。
为了更好的沟通,防止误会发生,1945年9月14日,当时驻扎在东北的苏军最高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派出了自己的代表和曾克林一起,乘坐苏联飞机抵达了延安。
交涉的议题很简单,苏军对于延安方面派军进入东北没意见,但因为有条约限制,所以延安方面要给苏军一点面子,不要进入苏军占领的大城市,已经进入的,要撤出来。待苏军撤离东北后,八路军再进入。
总的来说,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对于延安是善意的,提出的议题也是合理的。朱德总司令答应了苏军的要求。
事实上,苏军对于进入东北的八路军,暗地里还是提供了很多帮助的。尤其是在后来蒋介石派人接管东北时,苏联人给他制造了很多障碍。这对于八路军提前进驻东北,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同来到延安的曾克林,也向中央汇报了东北的情况。虽然他的报告有点盲目乐观,但对于中央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还是起了很大的参考作用的。
说句题外话,曾克林对于八路军进占东北,还是立了很大功劳的,后来也担任过纵队司令的职务。可惜,此公的指挥能力确实有限,没有立下什么战功。所以,1955年授衔时,曾经在他手下当过副司令员的韩先楚将军是上将,而曾克林只是少将。由此也可以看出,1955年的授衔,虽然兼顾资历,但主要看的还是战功——尤其是“上将”以下的军衔,更是如此。
回到正题。与苏军代表交涉后,延安决定立即成立东北局,由彭真担任书记,陈云等人担任委员。正好,彭真等人就坐着苏联的飞机,和苏军代表、曾克林一起回到东北。
彭真等人到达东北后,因为有很多事宜要和苏军的将领协商,为了军衔对等,中央便以毛主席的名义,授予彭真、陈云等人中将军衔。
之前,我军是从来没有过军衔的。所以,彭真、陈云算是我军历史上最早获得军衔的人。不过,这只是一种临时的权宜之计,与1955年那种正式授予的军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