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大家好。今天我们聊的题目是“唐伯虎与晚明化社会”。因为内容比较多,分两集叙述吧。首先请允许我犯错误,我是第一次采用这种语音聊天的方式聊历史,我是一个业余作者,工作之余写写书、看看历史。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教授,大家尽可以叫我的名字或直呼孟锛即可。
在插图中,我列出了我认为对明朝历史比较关键的七位皇帝中的六位,各位可以看看都是谁。
聊历史就会与各种纷争纠结,例如政治意识形态;自己的喜好;因为各种生活中的不幸出现的地域粉、朝代粉、民族粉等等,希望各位别骂我,不过骂我也无所谓,我已经被骂得皮糙肉厚了。我一个人曾与二百多人在晚上对骂两天过。现在想起来,太可笑太无聊了。
今天我们提的诸多问题,都是在批评明朝,有些朝代粉特别是势力强大的明粉就会说诶呀:你是黑明的。这个需要解释一下,本人男,汉族,不粉任何朝代、国家,只喜好历史。明朝前期我非常推崇,后期我非常排斥,所以你说我是黑明我也不同意的。
至于我为什么对目前绝大部分专家教授、绝大部门民众都觉得很不错的晚明开刀,并不是我非要拧着大家的观点,显得我多么得与众不同。
鉴于我今天聊的和大部分专家教授、读者心中的晚明都不太一样,所以,我把原定的两部分改成了三部分,增加了“导语”部分。
导语:什么才是博览群书,怎样读历史书
其实,我的许多观点前人和现今许多人都说过,只不过他们的话语权不够特别是建国后属于非主流,现今呢许多专家教授也懒得、更不会去讨好公众,所以基本上公众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而已。
例如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开创者,已故历史大家梁方仲先生,例如陈宝良教授等等。除了这二位以外,其实还有不少已故的现在的大家、教授也有类似观点。只不过,他们不愿意迎合大众,话语权特别小而已。说来惭愧,我也是2011年下半年才系统接受这些观点的。以前,都是凭着我对于现今与历史之间的切身体味,而断断续续地有了某些观点。
在这里还有一个好玩儿的事情,2009年到2010年我读了非常多的近十年出版的一些书呀、硕博论文呀、文章呀,都是社会经济史范畴的,然后我在2011年上半年写了一本书。当时自我感觉那个好呀,我觉得我说了许多非常牛的观点。结果,图书大降价,我买了一套梁方仲先生的文集,其中关于《一条鞭》的一本书,我读了十几页,心头一惊;读了半本书,心中大惊颜色大变;读完这本书,赶紧把我都快要写完的书稿拿出来,把其中吹牛的洋洋自得的段落给删了改了。
后来看到了陈宝良教授的作品,也很有感慨。
从那时起,我是痛改前非。中国人爱读历史,是一种不太准确的说法。中国人爱读政治史,也就是政治斗争史、帝王将相史。极端民族主义行为。这就是只读政治史的害处,它让人眼中只有帝王将相、只有斗争、只有尔虞我诈、只有忘恩负义等等,时间长了,养成了思维定势,那基本上就废了。
比如同样是朱元璋,无非就是两种态度嘛。或批评或褒扬。每本朱元璋的传记的事儿就那么多,说来说去无非就是加一些边角料,核心不会变。你读1本、10本,甚至100本、1000本朱元璋的书,顶多也就是比别人知道朱元璋脚上有几颗痣,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放了个屁等等,其他的主核都一样。你读了半天,其实就是在读1本书或两本。
再如,历史上对朱元璋大杀功臣很有意见,但是基本上都是说他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卸磨杀驴等,在客观一些就是为了给儿孙一个没有人造反的天下,这些都是从政治史上的解读。跑不开权力斗争。有位高中历史老师还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可见,他读政治史读出了心理问题。
但是从经济史角度看呢,朱元璋屠戮功臣,对当时的老百姓生活、经济发展却是件好事儿。因为,它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得元末农民大起义后,没有土地耕种的老百姓,有了土地,有了土地就不会农民起义,因此,保证了整个统治阶层的最大利益。
从法律是看呢?从行政史看呢?从人的心理角度解读呢?另一个朱元璋就出现了。
许多人都说明朝是低薪制,在明初是吗?朱元璋为什么如此制定,他的理由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细致考虑呢?可以说,我是第一个把朱元璋制定工资的理由,完整的不进行剪切的人,当然,我是用搜索引擎搜了两天,我没看到一篇把朱元璋六百多字理由找出来的人。大部分都是拿着前人少见的摘引而复制粘贴的。
如果,你真正的读懂了朱元璋在六百多年前说的那六百来字,你就会发现一个非常讲道理、非常讲实际情况、非常懂得爱护官员和百姓的朱元璋。这六百字我发到群里,就不读了。
为此我得出以下几个学习历史、看历史书的心得:
第一:读书务必要广。要想得到历史真实,至少要读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如果有经历,法律史、文化宗教史也要读。
第二:读书务必要读注释。
第三:读书务必要读欧美、日本、中国台湾省学者的作品。这点之所以提出来,主要是日本、中国台湾的作者好处在于精细。欧美作品则在于视角新。
第四:多做读书笔记。
第五:多看非主流专著,不要被畅销书迷惑,更不要把影视剧文艺作品当真。畅销书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出版商在研读了社会大众心理下,迎合社会大众心理而做的,里面的历史,其实都是带有删删改改。这点,本来不想说,我本身就是做图书出版的,说多了不好。
那现在我们就闲言少许,书归正传了。
一、什么是晚明化社会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晚明化”。现今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就是现代化、近代化等等。这个“化”呢,有多种解释,大家可以去翻翻《现代汉语词典》,简单说来,“化”就是一种状态或“程度”,这两种解释都可以用来解释,我口中的“晚明化”。如果非要给它一个解释,那就是这么一句话:
像晚明社会的一种社会状态。
所以说,今天我们聊的核心就是:不要堕落入晚明化陷阱。只要你进入陷阱,你就会倒霉,唐伯虎如何?那是天才,照样最终自作自受。每个人都应该像文征明那样,在接受新时代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旧时代的好传统。因为,中国没有资本和条件,完全接受新时代。
1.什么是晚明化
正如现代化、近代化也是一种过程一样,晚明化也是一种过程,也就是像晚明那样不可救药程度的递进。晚明化社会的源头在明孝宗时代,正式开始于武宗时代,形成于万历时代中后期也就是张居正被清算。
因为,晚明是一个历史时期概念,那么,对应的“晚明化”也就成为一种时间过程或状态的程度递进程度,“晚明化社会”是按照“晚明”这个时间段而逐步加强。比如:晚明化社会就是一个由可以挽救的畸形社会到不可以挽救的畸形社会的历史过程。
从时间上说,晚明社会就是由武宗开端到万历时期正式开始到崇祯殒命结束是一种逐渐加深的过程,也就是不可救药程度是逐步加强的。武宗时期算不上晚明,但晚明化确实由其开始。
晚明化是指:全民或全阶层处在一种为了追求金钱、物质享受、高度自我而进入集体疯狂的状态。
典型特征是: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娱乐业高度繁荣,然而民族精神(也就是老的好的传统,如忠君爱国、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却迅速萎靡,社会的评价标准已经由知识、责任、真情实感等转化成唯一的标准——金钱。
社会等级、秩序的安排以金钱论,传统的道德秩序、准则、法律或已然荡然无存或几近于只是少数人坚持的准则。
全社会以过度自我、过度张扬、追求奢侈、追求享乐为理想,为了这一理想,可以践踏一切道德、准则乃至法律。
2.晚明化社会的六大特征
其一:依靠传统行政权来获得最大利益。皇帝及其作为附庸的王权、皇亲国戚、太监宫女等皇权和官权,普遍进入民生领域,与民争利、借助权力博取物质利益。其典型代表就是皇庄皇商、官商等。晚明最大的官商就是张四维家族。张四维、王崇古等既是张居正改革的支持者,张家给的是金钱上的支持、王家给的是军事上的。现在有些人都说张四维把张居正改革阉割了,张居正改革多么多么好都怪张四维等人。其实,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张四维也是你选的。
张四维和徐阶很相似,徐阶也是嘉靖后期各种税赋改革、政治改革的支持者,而这些改革也是“一条鞭法”在地方上的试验阶段,政治改革其实中国历来都是那些那些东西,只不过在技术层面有手段高有手段低的区别。
那么,徐阶在“一条鞭法”改革的第二阶段就成了既得利益者,第一阶段不叫“一条鞭”名目有很多,各地都不统一,但都是“一条鞭法”的雏形阶段。第二阶段的主要人物就是海瑞、庞尚鹏等人了。结果,第二阶段的改革家,也是我认为的被后世许多人忽略的只记住他是清官典范的海瑞,差点儿革了徐阶的命。徐阶为官45年,按照明朝的工资标准他可以赚3万两白银,但他却花了至少(请注意是至少哟,能够查到他买的地,查不到的肯定还有)32万白银去买土地,搞土地兼并。再请注意,这仅仅是买地的钱,放高利贷呢?众多奴仆的开销呢?
海瑞办他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办得对不对呢,当然对。否则,老百姓也不会这么支持他。但是,他破坏了官场潜规则。
这就是在中国搞改革的人的悲哀所在,海瑞是真正的改革家,敢对恩人下刀,但却永远被人固定在忘恩负义、死板,甚至编造出海瑞逼死女儿的谣言来来埋汰他,这都是我们后人干出来的龌龊事儿。
第三阶段才是张居正将一条鞭法推广到全国,最终,因为操之过急,导致流民剧增、腐败更加严重,明亡的导火索我个人认为就是“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问题之一,就是扩大了流民问题和贪腐问题。从而导致明亡。这就引出了晚明化的第二个特征。
那么,晚明化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财富的两极分化,流民问题严重。明朝的户籍制度非常完善,其影响一直到了今天。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制度,也就是良民门牌从朱元璋时期也开始强化、系统化,通过户籍管理、身份证制度管理,朱元璋、朱棣父子确立的“洪武体制”就确定了。洪武体制有四大内容,即限制人身自由的户口税收制度;经济方面的开中制;洪武荒政体制;官员薪酬制度。
朱元璋的伟大就在于,一个“体制”的建立需要起码三五十年的建立,只要建立了,毁坏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朱元璋创造了八个第一,再经过其子朱棣的延续,到了明朝弘治时期才开始出现问题,但败坏的过程是在嘉靖时期相对严重一些,万历中后期基本上败坏了。
在明前期对于流民的管理还是有效的。流民的出现,在明朝前期主要是土地不够用,所以,朱元璋对于功臣的屠戮其实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朱元璋对于官员阶层的大范围的打压、功臣的屠戮其中一个考虑就是他们对于土地的兼并,直接造成了流民问题。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晚明化社会的逐步加深,皇帝在勤政方面出了问题。在许多人看来,皇帝勤不勤政不是问题,可以像欧洲那样君主立宪嘛。老大,这是国情的不同,中国百姓从始至终就没有,当然,有的时候也有过,但与欧洲特别是西欧相比,老百姓基本上就没有市民权利过。而且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把握权力上普遍要比西欧的诸王们有手段,且少束缚。至少,在中国历史上,宗教权力几乎没有形成过制衡力量。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必须勤政。有些人说的皇帝虽然不上朝、爱玩儿但并没有耽误工作,大权还是在握。问题不是因为他们的功劳,而是朱元璋、朱棣父子经过半个世纪的铁血统治,换来的“规矩”的功劳。
五十年的时间,打造的工作流程、秩序安排的延伸使然,不是武宗、嘉靖、万历多么有智慧。心血来潮,穿越到了几十年后的英国,跟英王说:诶,我跟你学学君主立宪吧。
到了晚明化社会阶段,流民问题就很普遍了。又有人说“李自成或清朝误我三百年”,如果不是什么什么,中国300年前就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了。其实,流民问题就充分说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那叫萌芽,萌芽就是脆弱的。咱们先不论,过去历史教科书上谈到的萌芽都是江南那一小块儿地区,这在全国居于主导吗?
劳动力虽然脱离了土地,但是进入工厂了吗?中国那时候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居于主导地位,有重大科技,类似于蒸汽机、梭机、煤炭的大量使用作为前导吗?显然没有。因此,中国的大量流民不是进入工厂,而是四处逃难。进入城市或在不同农村地区游荡找吃的。
因为,广泛的流民出现,男性广泛进入黑恶势力,如走私、海道;女性广泛进入以色肉为代表的娱乐业。明朝最终被李自成推翻,李自成的队伍主要就是由流民组成。最后明朝靠谁依托?海盗兼官员兼走私商的郑芝龙!
色情业,那更不用说了,明朝娱乐业繁荣的标志就是青楼业高度发达。
其三:知识分子精神全面塌陷。知识分子沦为各种势力的“军师”或者虽为独立的个体,却在商业大潮内从事各种违反道德乃至法律的事情,竟不以为耻。
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前期是唐伯虎,这位老兄画黄画、写黄书、给人歌功颂德写墓志铭,但这位还情有可原,因为在他那个年代封建思想禁锢又科举失败、做生意经常失败,他心情苦闷。
后期,晚明时期第一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大学者张岱可不是这样了。他在自己的墓志铭里痛骂过自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他。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都玩,玩女人、玩男人、玩小孩儿;什么都吃,果子狸在他眼中都算不得什么,甭说非典,就是吃出艾滋病都不怕;什么都喜欢,什么戏曲、曲艺、古玩字画、花鸟鱼虫,高雅的低俗的,全都玩儿。
结果如何?清兵来后,国破家亡。没事干发感慨,环顾四周曾经的万贯家财、楼台亭榭现如今只剩下家徒四壁。只剩下破床、病琴、残书几卷、破砚台一方,每天的梦想是能够顿顿能够吃到萝卜青菜,穿的是破衣烂衫。
为此,他在自己的墓志铭最后,发出了七大问。他不明白为啥会这样。大骂自己,说自己学文文不成、学武武不成,学忠孝仁义呢?又没有自杀殉国的勇气,学啥啥都不成,就是个废物!
同样,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崇祯媳妇卖蜡烛,徐达后代做乞丐,别瞎玩了小心报应”,《板桥杂记·轶事》也有许多案例,讲述晚明妃嫔们的苦难,多人以卖蜡烛为生。徐达的后代魏国公徐青君在明朝奢靡无度,广造亭台楼榭,蓄养名妓、广种花草。结果如何?最终,被清兵籍没田产,与乞丐为伍,最终,做了“代杖”的营生。也就是,替有钱人打官司,挨板子。
可见,这也是,前世造孽,后世遭惩罚的因果报应了。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前面说的两项。晚明化社会下的财富是靠什么?谁攫取了财富的大部分,他们会拿这些财富干什么?不是用来投资工业化,而是拿来做什么?高利贷、土地兼并以及挥霍享乐。我们现在许多人都是不去考虑“资本主义萌芽”中的“萌芽”二字,看到堆砌的材料就觉得量变达到了质变。
在聊这次主题前,群主大人告诉我要聊细节。其实,这很好。过去我们的教科书太宏观,因为过于宏观就很枯燥,其实也没啥说服力。西方以及深受西方教育的过去的历史大家们交给了我们历史细节的重要。
但是,有一个问题,任何事情不能绝对化。细节不能代替宏观,宏观也不能代替细节。一百个细节叠加在一起不能代表宏观,你说北京市顺义区某个街道的某个小区的某10户家庭的人收入多少、开什么车、穿什么衣服,甚至布料是什么。每天早中晚吃的什么,由此可以推论出这个地方的人的生活水平有多高或多低,仅此而已。
你不能推导出这个小区就是如此、这个街道就是如此、顺义区就是如此、北京市就是如此、全中国就是如此。它的意义就在于,这种调查、这种细节会告诉你宏观历史阐述靠不靠谱,绝不绝对。两者互相参考,才能得出更真实的历史。
限于时间关系,不能太展开说了。这么说法三个小时也不能阐述完,因此,后面的三个特征,就不解释了。
其四:底层百姓追求金钱化。一些社会基层的百姓,在从事自己的职业中,如农民、小商人等等,往往以次充好、以假为真等等。咱们都知道注水猪、注水这注水那,其实,在晚明化后期很正常。叶权在《贤博篇》中说:苏州卖花人挑花的担子中,看着非常好看,但基本上没有一枝花是真花;卖的杨梅为了好看好卖,往往用墨染成紫黑色;老母鸡插上个长尾巴假装当作野鸡卖。
胆子大的做了海盗、走私贩一夜暴富。胆子小的,坑蒙拐骗偷,假货横流。那时候,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写了这么一段话:工人日巧一日,物价日贱一日,人情日薄一日。明代成化年间,皇家卫队的指挥大人陈铎,因为非常喜欢诗书音乐,特别喜欢散曲,擅长弹琵琶,经常在自己的府邸和衙门高歌一曲,许多人称其为“乐王”。他就说起过当时的民间现状:粗毛帽抵了绒毛帽,假材料顶了真材料,烂丝绦换了好丝绦,人里一跑。
其五:奢侈之风。全社会、全阶层,奢侈之风盛行,真有钱人以真奢侈为斗;假有钱人则以各种伪劣商品作为掩饰,或者为了达到奢侈目的而做出远远超过自身能力的事情。
其六:新媒体出现,带动了人们获取新闻和知识的途径。晚明文化业繁荣的标志就是印刷业相较前朝繁荣不少,特别是报纸行业的出现。
媒体完全以读者的需求为需求,而不论这种需求正当与否,媒体人丧失了自己的责任感,抛弃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万历就是从《京报》上看到南京礼部尚书退休后,在家里纵容儿子、家奴集体轮奸原告多名女眷,从而导致江苏、上海民变,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头条社会新闻的。
其典型特点就是以“京报”为代表的各种媒体对于国家机密的泄露。当时的报纸行业被称为抄报行,因为主要是北京居主,所以民间的从事民报报纸的抄报行称为“京报”。谁都知道,报纸是以新闻新鲜度和分析能力为生命的,所以往往采用各种手段挖新闻,其手段可与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媲美。
例如,清兵进攻山海关,洪承畴投降,崇祯皇帝要求陈新甲等人组织议和。哪知,结果第二天天下皆知。据尹韵公先生推测,陈新甲的家童很有可能是受雇于报馆的报子,也就是新闻提供人,把新闻内幕交给了民间的京报。
民间抄报行的新闻传播速度显然要比官方的邸di报略快得多,甚至朝廷都是先读京报,再看邸报。首辅于慎行愤怒地说:边塞的战报、国家的重大方针和重要事情,政府还不知道呢,民间百姓却都先知道了。
当时民间的京报系统为了新闻更快,还印制了报帖,即报纸内容简介,只讲事情的概况,不详细叙述。最终,形成了明朝的“日报”。
综上所述,晚明化社会就是在经济繁荣中、文化繁荣中,人们疯狂地追求金钱。那么,追求金钱干什么呢?就是六大特征中所说的:
极度享乐和奢侈;
买土地、搞高利贷,赚取更多的钱,为了赚钱而活着;
比富、炫富,为了表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多么大、自己多么牛,掩盖住内心深处的失落以及自卑。
相关文章阅读
嘉靖真的烧了《永乐大典》正本殉葬?兼副本流失在外目录
一代雄主朱棣之怒:此时还不打,大明还要军队干什么!
明亡于正德之晚明社会风气开始变得奢靡、乖张与自我
明亡于正德之晚明社会风气开始变得奢靡、乖张与自我
明朝的户口本记录得真详细呀,令人吃惊,古人不简单
本号185篇文章中,有将近50篇为明朝文章,希望各位读者朋友耐心点击收看。本文摘编、统筹于拙著《玩死的帝国:唐伯虎与大明娱乐业》